河北,一名小伙被爷爷家的狗咬伤,经奶奶简单包扎后,前往医院接种“5针法”狂犬疫苗。不料在注射倒数第二针时,咬人的狗狗因狂犬病发作死亡,小伙赶忙打完最后一针。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小伙竟因狂犬病发作离世。家人满心疑惑:明明打了狂犬疫苗,怎么还会患病?医生的解释让人不寒而栗! 小伙叫李阳(化名),刚满22岁,在县城里做装修学徒,手脚麻利性子也实在,逢周末必回乡下爷爷家帮忙。出事那天是九月中旬,地里的玉米该收了,他一早骑着电动车赶回去,进门就喊着帮爷爷扛玉米袋。爷爷家的土狗“大黄”跟着主人五年了,平时见了李阳总摇着尾巴蹭裤腿,那天却不知为何,在他弯腰搬玉米时突然从背后扑来,照着他的小腿肚狠狠咬了两口,齿痕深可见骨,血一下子就浸透了裤子。奶奶吓得赶紧找来布条,用白酒擦了擦伤口周围,草草缠上就催着他去镇上医院。李阳没当回事,觉得自家狗没接触过野狗,咬了也不算大事,还是奶奶硬推着他上了车。 到了镇医院,医生检查后说伤口属于三级暴露,必须接种狂犬疫苗,还得打免疫蛋白。李阳想着免疫蛋白要花几百块,自己刚学徒工资不高,就跟医生说“先打疫苗就行,家里狗一直挺健康”,医生反复劝说无效,只能按他的要求开了“5针法”疫苗,叮嘱他按时来接种,还强调伤口要每天用肥皂水冲洗。前几针李阳都按时去了,第三针刚打完没几天,爷爷就打来电话说大黄不对劲,不吃不喝还乱咬人,没过两天就口吐白沫死了。李阳心里咯噔一下,赶紧请假去医院打了第四针,医生让他观察身体反应,有不适立刻来复诊,他当时除了伤口有点痒,没别的症状,就没放在心上,第五针也按时间打完了。 谁知道一个月后,李阳开始觉得浑身乏力,喝水时喉咙发紧,起初以为是装修累着了,直到某天吃饭时连米饭都咽不下去,还一个劲流口水,家人才慌了神,赶紧送他去市医院。医生一看症状,当场就判断可能是狂犬病发作,加急做了检查后确诊,没过三天,李阳就抢救无效离世了。父母哭得几乎晕厥,爷爷捶着胸口骂自己“不该养狗”,奶奶坐在地上反复念叨“要是当时听医生的打了免疫蛋白,要是当时把伤口处理得仔细点”,可再多的后悔也换不回年轻的生命。 医生后来给家人详细解释,李阳的悲剧其实是多个疏忽凑到了一起。首先,大黄当时已经处于狂犬病潜伏期后期,咬伤他时病毒已经通过深伤口进入了他的血液,而三级暴露必须同时接种疫苗和免疫蛋白,单靠疫苗没法快速阻断病毒扩散——免疫蛋白能直接中和伤口局部的病毒,给疫苗产生抗体争取时间,李阳省下的这几百块,最终酿成了无法挽回的后果。其次,奶奶用白酒消毒完全没用,狂犬病病毒耐受力强,只有肥皂水反复冲洗15分钟以上,再用碘伏消毒,才能降低病毒残留,简单的布条包扎反而让病毒更容易在伤口里滋生。还有一点容易被忽略,李阳接种疫苗期间还在跟着师傅爬高干活,高强度劳累让身体免疫力下降,也影响了疫苗抗体的产生速度。 这事儿让人揪心的同时,更该敲响警钟——很多人都觉得“自家狗没事”“打了疫苗就安全”,却不知道狂犬病的致死率是100%,哪怕是熟悉的家犬,也可能因为接触野狗、误食带毒食物感染病毒。还有人被咬伤后心存侥幸,觉得伤口小、出血少就不用处理,可病毒恰恰能通过微小伤口侵入人体,潜伏期短则几天,长则数年,一旦发作毫无救治余地。李阳的遭遇不是个例,每年都有因为忽视狂犬病防护离世的人,他们中不少人都接种了疫苗,却因为伤口处理不当、没打免疫蛋白或者接种期间身体状态不佳,最终没能躲过一劫。 我们总觉得危险离自己很远,可生活里的意外往往藏在疏忽里。爷爷家的狗或许只是一时失控,李阳或许只是想省点钱,奶奶或许只是不懂正确的处理方式,可这些看似微小的“不小心”,凑在一起就变成了致命的悲剧。狂犬病从来不是“小题大做”,被狗、猫等动物咬伤、抓伤后,不管动物是否接种过疫苗,都要第一时间用肥皂水冲洗伤口,及时去医院按规范处理,该打疫苗就打疫苗,该加免疫蛋白就加,千万不能心存侥幸。 生命没有重来的机会,一次疏忽就可能让整个家庭陷入悲痛。李阳的故事不该只是一个令人惋惜的新闻,更该成为每个人的警示——敬畏生命,从重视每一次可能的风险开始。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