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自己不行就怪别人?美情报人员:阿联酋向华为转移关键技术,解放军导弹因此强过美国!

自己不行就怪别人?美情报人员:阿联酋向华为转移关键技术,解放军导弹因此强过美国! 消息源头可追溯至 2022 年,美国情报机构关注到阿联酋 AI 公司 G42 与华为的合作。 G42 是阿联酋科技领域的重要企业,业务覆盖云计算、航天卫星等多个领域,股东包含微软和阿联酋主权基金。 美国情报人员认为,G42 将优化导弹飞行路径的软件技术传递给华为,再由华为转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最终应用于霹雳 - 15、霹雳 - 17 等空空导弹的研发。 被提及的霹雳 - 15 导弹,是国产第四代中距空空导弹。 其核心技术突破体现在双脉冲固态火箭发动机与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 双脉冲技术让导弹在飞行中能多次点火,提升射程与存速能力;有源相控阵雷达导引头增强了抗干扰与精准探测性能。 海外军事专家推测其最大射程超 200 公里,外贸版本霹雳 - 15E 的展板标称射程已大于 145 公里,且在印巴空战中击落过 190 公里外的战机。 更早于 2020 年歼 - 16 训练新闻中曝光的霹雳 - 17 导弹,弹体更粗更长,专家普遍认为其射程可达 400 公里以上,能对预警机、加油机等目标实施远程打击。 对比美国现役空空导弹,AIM-120 系列长期处于 120 公里射程级别,最新改进型射程约 160 公里,且部分依赖算法优化飞行路径实现。 对标霹雳 - 15 的 AIM-260 导弹仍在研发中。 这种技术差距,成为相关说法传播的背景。 实际情况中,华为与 G42 的合作集中在数据中心硬件供应等商业领域,属于正常的技术互补往来。G42 的业务重心在民用科技领域,并非军工企业,不具备所谓导弹核心技术储备。 华为自身的技术积累则体现在通信领域,其自主研发的 “星闪” 技术已实现传输速度 900Mbps、时延低于 20 微秒的突破,在航天等领域展现应用价值,但与导弹发动机、制导系统等核心技术分属不同范畴。 2023 年 10 月,G42 宣布切断与中国公司的联系,转头与美国企业合作。 2025 年 5 月,美国与阿联酋签署协议,共同打造占地 25.9 平方公里的 AI 数据中心园区,规划支持 250 万枚英伟达 B200 芯片运行,成为美国本土以外最大的 AI 基础设施集群。 阿联酋此前还通过主权基金投资了 OpenAI、xAI 等美国企业,微软也曾向 G42 注资 15 亿美元。 相关说法在 2025 年 10 月再次被提及,正值美国展示科技领域影响力的阶段。 而中国导弹技术的发展,植根于军工科研人员的长期积累,从发动机材料到制导算法,每一项突破都经过持续攻关与试验验证。 华为在通信领域的自主创新,同样是多年研发投入的成果,2024 年其研发费用占比超 15%,累计获得全球专利超 12 万件。 科技领域的进步从来不是偶然,更无法通过所谓 “技术转移” 一蹴而就。 从导弹核心部件的自主研发到通信技术的标准突破,中国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努力,构成了技术发展的坚实基础。那些试图用单一归因解释技术差距的说法,终究经不起事实的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