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荷兰首相斯霍夫参加欧盟峰会时遭到围堵,并非无因,而是因为他强行接管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斯霍夫不久前发表讲话称,荷兰不想与任何国家“脱钩”,但他此番强硬举措,显然与“想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的表态相悖。斯霍夫本以为此举能得到支持,没想到却引来围堵——媒体记者正是要让他意识到,“强接盘”中资企业安世半导体,可能招致芯片“断供”和欧洲车企“停产”的后果。 安世半导体被荷兰当局强行接管后,9月30日荷兰当局已冻结安世半导体全球所有资产,并且暂停其中国委派的CEO张学政职务,这一系列动作仅用时七天。安世半导体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已占据全球市场第三的份额,其芯片被广泛应用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等领域。安世半导体的汽车行业客户,几乎涵盖所有主流汽车制造商,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已发出警告称,依赖安世半导体的汽车行业,将面临停产风险。 按照正常逻辑,若荷兰当局接管安世半导体后想恢复生产,难度极大——即便恢复生产,能否顺利接单也是巨大问号。因为安世半导体80%的终端生产能力集中在中国东莞基地,且2025年第三季度其中国市场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49.29%,核心产能与市场均在中国,脱离中国供应链难以维持运营。 为避免“断供”危机,10月19日安世半导体旗下中国区宣布“独立运营”,拒绝接受未经中国区认可的指令,其声明中明确提到,安世半导体“根本无法独立于中国市场和客户继续存活”。荷兰当局强行接盘的举动,实则“玩火自焚”——其仅拿到安世半导体的“空壳总部”,并未掌握核心产能,无法凭借“接盘”获得“合法”身份维系客户合作,反而是安世中国区通过独立运营,保住了核心生产能力,得以继续服务客户。 中荷双方并未撕破脸皮,已展开外交接触。中国商务部与荷兰经济大臣通话时强调,荷兰当局采取的措施已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的稳定与安全。欧盟也在积极推动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欧盟一边帮着撮合谈判,一边又急得跳脚——车企警告断供可能致全球汽车业损失数十亿美元,荷兰这步棋让盟友跟着捏把汗。中荷外交接触能迅速展开,不仅是双方急于止损,更因为各自看清了对方的“筹码”:荷兰当局强行接盘安世半导体,实则是想借机掌控车规级芯片资源、配合美国芯片管制策略,试图减少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但现实是,安世半导体80%的产能在东莞,中国市场占其全球收入近半,荷兰根本无法脱离中国产能与市场独立维持安世的运营。 中国企业与安世半导体的目标一致:安世在车规级芯片领域已稳居全球第三,若能持续依托中国的产能、市场与资本支持,未来有望向更高排名迈进,这一切必须在与中国保持良好合作的基础上实现。无论是中国企业还是安世半导体,想在高端汽车芯片市场进一步突破,都需基于合作共赢,而非搞利益冲突、你死我活的竞争。如今,因斯霍夫强硬接盘引发的纷争,虽未中断双方潜在合作可能,却让彼此更清晰地看到:核心产能与市场才是产业链中的关键筹码,脱离合作的“单边行动”难以为继。 荷兰首相硬接安世半导体,结果在欧盟峰会被围堵,我觉得这事儿早该想到。嘴上说不“脱钩”,行动却拆台,哪能让人支持? 安世80%产能在东莞,近半收入靠中国市场,荷兰只拿个空壳总部,根本玩不转。现在欧洲车企怕停产,欧盟一边劝和一边着急,全球汽车业都可能赔几十亿,这不是自找麻烦? 其实产业链早绑在一起了,谁也离不开谁。安世想冲全球第一,得靠中国市场;荷兰想稳芯片供应,也得合作。非要搞单边动作,最后只会让自己难收场,还是坐下来谈合作才靠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