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美军轰炸东京半年,然而却收效甚微,这时指挥官李梅突然想出了一个办法: 让三百多架轰炸机携带2000吨凝固汽油弹,全部倾泻在东京街头,一时之间,整个东京都在燃烧…… 谁能想到,这场被后世称为“东京大轰炸”的军事行动,最初竟是美军的无奈之举。之前半年的高空精确轰炸,对着东京的军工厂区狂轰滥炸,可日本军工愣是没停摆——厂房藏在居民区深处,钢筋混凝土的防空洞让炸弹威力大打折扣,美军飞行员冒着高射炮风险出击,换来的却是“炸了个寂寞”的尴尬。 李梅的想法简直颠覆了当时的轰炸逻辑。他下令拆除轰炸机上的大部分机枪炮塔,只留尾部防御,目的就是多装炸弹;把轰炸高度从万米降到千米以下,放弃精确瞄准,改成低空地毯式覆盖。这种“自杀式”的轰炸方案,连美军内部都吵翻了天,有人说这是拿飞行员的性命赌国运。 但李梅赌对了,却也炸碎了无数平民的人生。1945年3月10日深夜,334架B-29轰炸机像黑色幽灵般掠过东京上空,2000吨凝固汽油弹带着刺耳的呼啸落下。这种炸弹一触地就炸开,火焰顺着木质房屋疯狂蔓延,东京瞬间变成火海。 当时的东京,八成建筑是木质结构,密密麻麻的民房像火柴盒一样排列,凝固汽油弹正好击中了这个致命弱点。火焰窜起几十米高,形成的热风把人直接卷进火里,有人跳进河里躲避,却被高温煮沸的河水烫死,街头随处可见烧焦的尸体,连河流都被染成了暗红色。 这场轰炸持续了仅仅两个小时,却造成了超过10万人死亡,比广岛原子弹爆炸的伤亡人数还多。东京市中心41平方公里的区域被夷为平地,100多万人无家可归,到处都是哭声和焦臭味,曾经繁华的都市变成了人间炼狱。 很多人说李梅是“屠夫”,可站在战争的角度看,这场轰炸彻底摧毁了日本的战争潜力。民房被毁,军工产业链的基础工人失去住所和生产条件;大火烧毁了大量物资仓库,粮食、弹药供应陷入瘫痪,日本民众的战争意志被彻底打垮。 更关键的是,李梅的“焦土战术”让日本高层意识到,本土再也不是安全的避风港。之前日军一直叫嚣“玉碎决战”,可东京大轰炸后,投降的声音开始在日本政府内部蔓延。三个月后,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加上苏联对日宣战,日本终于无力回天,宣布无条件投降。 这场轰炸始终充满争议,有人谴责其造成的平民伤亡,有人认为这是结束战争的必要手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用极端残酷的方式,加速了二战的结束,避免了更多人在持久战中丧生。战争的残酷从来都不是某一方的悲剧,而是所有卷入者的劫难。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