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初心坐标:论"为人民服务"标语常态化的深意与实践 “为人民服务”五个字,自1944年毛泽东同志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提出以来,已成为镌刻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核心标识。建议所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在醒目位置树立这一标语,既是对历史传统的延续,更是对新时代群众期待的回应。这一举措背后,蕴含着人民群众的情感认同、深刻的现实价值与充分的实践可行性。 人民群众钟爱“为人民服务”的深层缘由 1. 承载百年初心的情感共鸣 这五个字是中国共产党本质属性的直观表达。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立场是人民立场,《共产党宣言》早已宣告无产阶级运动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从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到新时代的“脱贫攻坚战”,党始终以“为人民服务”为行动指南,这份坚守让群众形成了强烈的情感依恋。群众对这五个字的喜爱,本质上是对“党始终和人民站在一起”的信任与认同。 2. 区分价值立场的鲜明标识 “为人民服务”与“为人民币服务”仅一字之差,却划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本质界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五个字成为检验公权力运行的“试金石”,它清晰地表明公共机构的存在不是为特殊利益集团服务,而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工作。群众从这简单的五个字中,能直观感受到公权力的价值取向,获得安全感与归属感。 3. 见证实践成效的历史印证 80年来,“为人民服务”从理念转化为无数实践成果。从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到抗震救灾、抗击疫情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坚守,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践行这一宗旨就能赢得民心。群众对这五个字的偏爱,源于对“说到做到、真抓实干”的执政实践的肯定。 树立标语的现实必要性 1. 强化宗旨意识的直观提醒 在醒目位置树立标语,是对公职人员最直接的初心警示。作为人民的“勤务员”,公职人员无论职位高低,都需要时刻铭记“我们的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标语如同“镜子”,时刻提醒从业者摒弃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将群众需求放在首位。 2. 搭建党群联系的视觉桥梁 标语是党和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无声语言”。它向社会传递出“人民立场不变、服务宗旨不改”的明确信号,能有效拉近公共机构与群众的心理距离。在政务大厅、服务窗口等场所,这五个字能让群众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视,为构建和谐干群关系奠定基础。 3. 凝聚社会共识的价值引领 “为人民服务”蕴含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力量的重要纽带。它倡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在价值多元的今天,这种引领能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凝聚发展合力。通过标语的常态化呈现,可将党的价值追求转化为全社会的共同认知。 4. 推动自我革命的外在监督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醒目标语的存在,让群众监督有了明确的参照标准。当公共服务出现偏差时,这五个字会成为群众提出意见的“底气”,倒逼公职人员改进工作、修正错误。 标语常态化的实践可行性 1. 历史基础与政策支撑扎实 “为人民服务”早已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明确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要求,为标语常态化提供了坚实政策依据。此前,许多党政机关已长期悬挂相关标语,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具备广泛推广的基础。 2. 实施成本低且操作简便 树立标语无需复杂流程,可结合各单位现有场地条件灵活开展。在办公楼入口、服务大厅等醒目位置,通过牌匾、电子屏等多种形式呈现,既符合节约原则,又能达到视觉警示效果,不会增加额外财政负担。 3. 配套机制保障落地见效 标语常态化需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可将“践行服务宗旨”纳入公职人员考核体系,配套建立群众评价机制,确保标语不沦为“形式主义”。同时,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党日等活动深化理念认同,让“为人民服务”从墙上的文字转化为实际行动。 4. 群众支持形成强大合力 “为人民服务”本身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一举措能获得广泛社会认同。群众的期待与监督将成为推动标语落地的重要力量,形成“机构主动践行、群众积极监督”的良性互动,确保标语真正发挥作用。 “为人民服务”五个字力重千钧,它是历史的沉淀,是现实的需求,更是未来的指引。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醒目位置树立这一标语,不是简单的形式之举,而是初心的昭示与承诺的宣告。当这五个字真正融入公共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将更加紧密,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必将获得更强大的力量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