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哈马斯杀了两年还没杀完,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在阿富汗,有一个村庄在举办婚礼,很多人到场,其中有3个人是基地组织成员,美军知道后,发送了一枚导弹,于是一个导弹下去,美国成功消灭了3个基地组织人员,同时也让基地组织获得了几十个新鲜血液这事儿放哈马斯身上也差不多…… 战争的复杂性经常超出人们的想象,特别是当军事行动触及平民生活的时候,就进入了一个几乎难以破解的恶性循环。从表面上以色列的确努力瞄准哈马斯的武装力量,希望通过空袭、地面推进等方式摧毁这一组织的骨干。每一次爆炸摧毁的,除了目标建筑和人员,还有大量的平民生命。一枚导弹不仅可能吹散敌人,更可能撕裂家庭、轰碎生活。带来的不只是死亡,还有仇恨。而仇恨,对于哈马斯这样的组织而言,就是最好的燃料。 像在阿富汗婚礼上的那一幕,一枚导弹带走了基地组织的三名成员,但同时也将人们的生活轰为齑粉。这些平民是无辜的,他们只是在庆祝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时刻。而他们的亲人目睹这一切之后,愤怒、难过、憎恶无可避免地滋长。对他们而言,那些负责投弹的西方军队不再是所谓伸张正义的力量,而是冷漠无情的杀戮机器。年轻人尤其容易被这种情绪裹挟,他们看不见和平的曙光,能抓住的似乎只有仇恨和反击,从而投入敌对组织的怀抱。 在加沙的冲突中,这种效应显得更加显著。随着以色列的空袭频率增加,平民伤亡数字直线上升。学校、医院、社区,这些本应承载日常生活的场所变成了瓦砾堆。年轻人亲眼见到自己的家园被毁,亲人丧命,他们的情绪从悲伤转变为憎恨,再转化为冲动。这一切都让哈马斯得以持续吸纳新成员,而这些新鲜血液不仅填补了战斗中的损失,还让组织得以扩展、壮大。 哈马斯并不是简单的武装组织。他们深知加沙的地形,巧妙利用地下隧道将行动隐蔽到最大程度。在以色列的炮火攻击后,哈马斯能神不知鬼不觉地转移战术中心。这种游击战术让他们摆脱了正面硬拼的风险,同时拖延了战线。平民的死伤成为他们政治宣传的重要话题,在国际社会上制造压力,试图借此削弱以色列的意志。 他们的策略也瞄准了平民的心理。哈马斯刻意不允许一些北加沙的居民南撤。以色列曾呼吁平民撤离,但这一方案被哈马斯视为不忠的表现。他们通过强硬手段,例如警告射击、宗教说教,命令居民留在本地,不给以色列“清理战场”的选择。饥荒和疾疫肆虐,平民承受着极为困难的生存压力。在这些条件下,年轻人能找到的出路常常只剩一个:成为哈马斯的兵。 国际社会虽然不断谴责以色列的行动,但局势复杂,很难有实际改变。以色列的军事目标显然是从根本上铲除哈马斯,但在每一次冲突后,更多的平民仇恨被唤醒。这种仇恨成为哈马斯动员的基础和支柱。他们将这些痛苦和怒火转化为新一轮的反抗斗争的动力,进一步将加沙的暴力循环推向更加激化的状态。 类似于阿富汗的例子以及加沙的现实都表明,单靠军事手段很难解决这样复杂的问题。直接的打压虽然看似能够控制局部的力量,但从长远来仇恨的滋生会强化这些组织的复兴能力,而政治且全面的调解才是解决冲突的关键。然而现实中,复杂的地缘政治、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未能理清,这种暴力循环可能还将持续下去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