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罕见发声:“我是台湾人并没有错,我是中国人,因为我是念中国书长大的,受的是中国式教育”,媒体怒斥蔡英文的“双面话术与真实“台独”底色。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蔡英文1956年出生在蒋氏父子主政的台湾,那个时代,台湾的教育底色是纯粹的中国认同,小学课本里写着“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她从小学一路读到台北的中山女高,再到台大法律系,都是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她的名字原本是“蔡瀛文”,因为笔画繁琐才改成“英文”,这背后体现的其实是蔡家对中华文化的重视。而更有意思的是,她的家族渊源和中国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她的祖先蔡攀龙两百多年前从福建漳州来到台湾,官至清朝正二品,还参与平定了台湾林爽文之乱,为大清一统立下汗马功劳。这样的血脉背景,本可以让蔡英文对中华文化有天然的认同。 在早年,蔡英文的政治立场确实与她成长背景相符。1998年,她以学者身份访问大陆,最初的印象是“大陆真大”,显然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2000年,她在台湾立法会被问及身份时坦言:“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这样的表态,在当时并不稀奇,因为老一辈台湾人普遍有文化认同感,就连后来执政的马英九也持类似观点。 2013年,她祭祖时也公开表示“我是中国人”,并认为未来的一个中国,是台湾民众的唯一选择。 然而,随着政治生涯的推进,蔡英文的立场发生了明显变化。 她受李登辉赏识,逐步加入民进党并成为领军人物后,开始推动所谓的“两国论”,将两岸关系置于“维持现状”的模糊框架下,但实质上推动“去中国化”。 她上台后,不承认“九二共识”,直接导致两岸关系急速恶化。 教育领域首当其冲,历史课本被大幅改动,中国史被降格并入东亚史,抗日战争、台湾光复等关键历史被淡化,这直接影响了台湾年轻一代的身份认同。 数据显示,2023年,只有约四分之一的台湾年轻人还认为自己是中国人,这一比例比十年前大幅下降。 不仅是教育政策,蔡英文在外交和防务上也采取了一条“倚美谋独”的路线。她将台美关系放在最优先位置,频繁与美国政要接触,同时大幅增加防务开支,向美国采购天价军事装备。 她的继任者赖清德甚至更加激进,把两岸关系比作“大公司并购小公司”,把自己当成CEO一样推动台独象征性政策。 这一系列操作,让台湾在国际上不断寻求外部支持,但实际效果有限,因为各国都有自身利益,未必愿意充当台湾的“后盾”。 历史事件也验证了她的“双面行为”,2022年佩洛西窜台时,大陆明确警告不允许入境,并在台海进行联合军演,实时监控航班动态。 岛内民众心中担忧,美国更不想成为冲突导火索,但蔡英文无视压力,亲自迎接佩洛西并秘密会谈,直接搅动台海局势。 2023年,她窜访美国,退休后又去日本参加所谓的“台日交流会议”,反复提及“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明显试图将台海局势与外部势力挂钩,这与她早年承认自己是中国人的身份形成鲜明对比。 经济层面,她嘴上喊着与大陆“割席”,实际台湾经济对大陆依赖极大。2024年两岸贸易总额为2890亿美元,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占1980亿美元,尤其是半导体行业,出口大陆的芯片占其总出口量的52%。 虽然嘴上高喊台独,但现实是台湾经济极度依赖大陆市场。大陆甚至在2024年处理台湾水果滞销时迅速开放市场,而蔡英文当局却在大陆农产品输入上设置障碍,形成明显“双重标准”。 在文化方面,她上台后推翻了马英九时期的“微调课纲”,实施更严格的“12年国教课纲”。新课纲淡化中国历史、降低抗日战争内容,把台湾光复历史简单化,很多年轻人甚至连中国最南端的领土都不知道。 这种教育政策改变了下一代对自己身份的认知,让台湾年轻人更易接受“台湾独立”理念。 然而,环境和现实也在不断提醒台湾民众,台独并非完全可行。台湾网红“馆长”在亲身踏上大陆后,被上海的繁荣和开放震撼,他坦言过去对大陆的偏见都是被民进党的宣传误导。 这说明,当台湾民众有机会接触大陆,了解真实情况时,他们的认知会发生显著转变。 大陆方面的态度一直非常清晰: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侵犯。解放军的常态化巡航、联合军演显示了底线和决心。 与此同时,大陆推动民间交流,通过简化台企注册流程、扩大职业资格认证等政策,为真正愿意统一的台湾同胞提供便利。这种策略避免直接与顽固台独领导人纠缠,重点和基层、统派人士建立实际联系。 台湾政坛其他人物同样态度含糊,参选的郑丽文、郝龙斌、罗智强嘴上喊“支持一个中国”,但回避统一时间表和具体方法。 部分还向外部势力取经,如郑丽文拜访日本极右翼政客高市早苗,讨论“如何应对大陆影响力”。这种行为让统派人士气愤,也表明台湾岛内存在明显的政治分裂。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