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叫“门当户对”!安徽一女生结婚第1天就想妈妈,实在忍不了后,竟然直接打开窗户,朝对面大喊“妈妈”,然后,妈妈就走出来和她聊天!原来,2家人就隔了一条街,老家有习俗,结婚头两天不能回娘家,所以,女生就站在窗边和妈妈唠嗑,网友都羡慕疯了:真正的“门当户对”! 安徽一女生刚办完婚礼,结婚第一天就有点坐不住了。倒不是对新家不适应,也不是婆家待她不好,就是心里空落落的,满是对妈妈的惦记。 刚从住了二十多年的娘家搬出来,新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新的,可少了妈妈煮的粥、少了妈妈絮絮叨叨的叮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她在客厅里转了两圈,一会儿摸了摸妈妈亲手给缝的床头巾,一会儿又走到阳台往对面望,越想越忍不住,最后干脆朝着卧室的窗户走去。 推开窗户的那一刻,风带着点午后的暖意吹进来,她探头往下看——对面那条双向两车道的马路,车不多,慢悠悠地过着。马路对面那栋楼的三楼,不就是自己从小长大的家嘛! 她深吸了口气,朝着对面轻轻喊了声“妈妈”,声音不算大,但在安静的居民区里,足够清晰地飘到对面。 没等几秒钟,就看见对面楼的窗户“吱呀”一声也推开了,妈妈的脑袋探了出来,一看见她就笑了,还朝着她挥了挥手。 俩母女就这么隔着一条街,一个站在新家的窗边,一个靠在老房的窗台,你一句我一句地聊了起来。妈妈问她早上的饺子吃没吃饱,新被子盖着暖不暖;她跟妈妈说婆婆给她煮了红糖姜茶,还帮她把带来的衣服都叠好了,就是有点想念妈妈做的红烧鱼。 后来才知道,当地有个老习俗,结婚头两天不能回娘家,说是怕“新人回头”影响以后的日子,女生虽然懂这个规矩,可想念哪能被规矩困住呢? 幸好两家离得近,就隔了一条街,不用像那些远嫁的姑娘似的,想妈妈了只能对着手机屏幕哭,连摸一摸妈妈的手都要等上大半年。 她站在窗边,能清楚看见妈妈鬓角的碎发,妈妈也能看见她脸上的笑容,就跟平时在家聊天没两样,只不过中间多了一条不算宽的马路。 这事儿被她老公拍成小视频发出去,评论区一下子就热闹了。好多人都在说“这才是最好的门当户对!”有人说以前总以为“门当户对”是比谁家有钱、谁家房子大,现在才明白,这种“推开窗户就能见着娘家”的距离,才是最实在的“门当户对”。 还有远嫁的网友留言,说自己嫁在千里之外,上次妈妈感冒发烧,她只能在电话里着急,连杯热水都递不上,要是能像这个女生一样,隔条街就能照顾妈妈,该多好啊。 其实这两家本来就是老邻居,女生和老公从小在一个院子里长大,两家老人平时就互相帮衬——女生家的酱油用完了,喊一声就能从对面借到;男生妈妈种的青菜熟了,也总给女生家送一把。后来俩孩子处对象,双方老人都特别支持,觉得知根知底的,孩子嫁过去、娶进来都放心。 结婚的时候,男生家装修新房,女生妈妈还天天过去盯着,怕工人偷工减料;男生妈妈也早早给女生准备了新被褥,说要让她在新家也能睡得踏实。 这种“近在咫尺”的婚姻,真的省了太多麻烦。不用纠结逢年过节去谁家早上在婆家吃汤圆,中午就能回娘家吃团圆饭;不用怕娘家有事赶不过妈妈要是拧不开瓶盖,喊一声她就能过去帮忙。 也不用怕自己受了委屈没人说要是在婆家有点小别扭,推开窗户看见妈妈的身影,心里就踏实多了。 不像有些夫妻,因为两家离得远,每年过年都要为“去谁家”吵架,老人想看看孩子,也得等个一年半载。 现在再提起“门当户对”,好多人都不觉得只是物质上的匹配了。 像安徽这对小夫妻这样,两家离得近、知根知底,彼此的生活习惯、家风脾气都合得来,才能让婚姻少点矛盾、多点温暖。 女生不用因为远嫁而脱离熟悉的生活圈,妈妈也不用因为女儿嫁得远而日夜牵挂,这种能让亲情和爱情都不缺席的距离,才是最让人羡慕的“门当户对”。毕竟,比起那些冰冷的物质条件,这种触手可及的温暖,才是婚姻里最珍贵的东西啊。 信息来源:星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