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曾是上甘岭坑道唯一女兵的刘禄曾到美国出差。在纽约的一家餐馆,一位50多岁美国男人紧盯她看了20分钟,终于忍不住快步走上前来,一把抓住她的手“女士,请问你姓刘吗?” 1995年上海刘禄曾的书房,阳光落在包裹上。她拆开包装,一枚红底白字的“和平”别针掉出来——比当年她送给詹姆斯的那枚,做工更精致。 附言纸条上的字迹有些颤抖:“给您的孙子,让他知道爷爷的人生因您而改变。” 她捏着别针,想起1952年朝鲜的寒冬,詹姆斯接过第一枚别针时冻得发红的手。窗外传来孙子的笑声,她把别针放进小盒子,决定下次见面时,讲清楚这枚别针背后的故事。 1952年朝鲜上甘岭的战俘营,雪下得很大。刘禄曾看见詹姆斯缩在帐篷角落,嘴唇发紫,赶紧把美军空投的罐头盒洗干净,煮了碗姜汤。 “喝了暖身子,别冻坏了。”她把罐头盒递过去,蒸汽模糊了眼镜。詹姆斯愣了愣,接过盒子时不小心烫到手指,却没舍得放下——这是他被俘后,第一次喝到热的东西。 后来,这个罐头盒成了战俘营的“公用锅”,刘禄曾常用来给生病的战俘煮姜汤、热压缩饼干。詹姆斯偷偷在罐头盒底部刻了个“L”(刘的首字母),直到释放时,还特意把它藏在行李里带回国。 1953年停战前夕,刘禄曾组织战俘写“给家人的信”。詹姆斯写了足足五页,最后一页画了个歪歪扭扭的中国结:“想让家人知道,中国军人是好人。” 刘禄曾帮他修改语法时,发现他把“respect”(尊重)写成了“respek”,笑着帮他改正:“以后写信,可别再写错啦。” 释放那天,詹姆斯抱着装有罐头盒和家书的包裹,对刘禄曾深深鞠躬:“我会回来谢您的。”刘禄曾摆手:“不用谢,记得好好生活就好。”她没料到,这句承诺,会在26年后兑现。 1979年纽约餐厅的地下室,詹姆斯拉着刘禄曾看一样东西。掀开盖布,是那个刻着“L”的美军罐头盒,旁边摆着当年的家书和第一枚“和平”别针。“我把这些当传家宝,每年都给孩子们讲您的故事。”他的声音带着骄傲。 那天,詹姆斯还特意做了道“姜汤炖肉”——用的是当年刘禄曾教他的煮姜汤方法,加了美国当地的肉。 刘禄曾尝了一口,眼眶突然红了:“还是当年的味道,只是比罐头盒煮的香多了。”离开时,詹姆斯偷偷把罐头盒塞给她:“您留着,就当是我们重逢的纪念。” 1988年,詹姆斯在纽约社区发起“反战宣讲会”。他每次都带着罐头盒和“和平”别针,给居民讲朝鲜战场上的经历:“中国军人教会我,战争里最珍贵的是人性。” 有次宣讲会结束,一个老兵握着他的手说:“我也参加过朝鲜战争,原来对方也有这么善良的人。”詹姆斯立刻把这件事写信告诉刘禄曾,还寄来宣讲会的照片:“您看,您的善意,正在影响更多人。” 刘禄曾回信时,寄去了一些中国的和平鸽邮票:“把这些贴在宣讲材料上,让和平的心意传得更远。”1999年,刘禄曾和詹姆斯共同资助了两名朝鲜战争孤儿。 他们一人承担一名孩子的学费,还经常给孩子寄书和文具。詹姆斯给孩子寄美国的儿童绘本,扉页写着“永远不要忘记,善良能战胜仇恨”;刘禄曾则寄中国的连环画,讲志愿军优待战俘的故事。 2005年,孩子们写信感谢他们时,还画了一幅画:两个老人牵着孩子的手,背景是和平鸽和“和平”别针。那时刘禄曾已经80多岁,詹姆斯也快70岁,两人视频通话时,看着画都笑出了眼泪。 如今,刘禄曾珍藏的罐头盒、复刻的“和平”别针,还有那幅孩子画的画,都被陈列在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詹姆斯的“反战宣讲会”由儿子接手,罐头盒和家书成了宣讲会上最重要的展品。 两人资助的孩子长大后,一个成了医生,一个成了教师,都在各自的领域传递善意。刘禄曾的孙子戴着那枚复刻的“和平”别针,每次有人问起,他都会骄傲地讲起奶奶和詹姆斯爷爷的故事。 这段始于战场的善意,早已跨越国界与时光,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和平之树”,庇佑着更多人懂得尊重与善良的重量。 信息来源:军事报道:70周年特别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