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山东滕县,川军师长副官李少坤,从尸体堆里爬出来,他吃力地背起1个人,挪到树林,突然远处传来一阵异响,1匹战马飞奔而来,李少坤的眼泪夺眶而出:雪里红,我们师长牺牲了![无辜笑] 王铭章的军旅生涯始于1909年的秋天,16岁的成都少年毅然踏入四川陆军小学堂,这个决定将他的人生轨迹引向烽火连天的战场,在接下来的二十余年里,他亲历了从保路运动到讨袁战役的多次重大军事行动,1914年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后,他的军事才能逐渐显现,至1935年已升任四十一军一二二师师长。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王铭章在请缨出征前做了周密安排,他将家产详细分割,特意指明大部分积蓄将用于兴办教育,9月出征那天,面对送行的乡亲,他的告别语朴实而坚定:“此去是为四万万同胞争生存。”这句话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能体现他作为职业军人的担当。 他率领的部队被编入第二路预备军序列,这支穿着草鞋的川军队伍徒步跨越三省,最终抵达陕西宝鸡,在娘子关战役中,面对装备悬殊的日军,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防线。 1937年冬部队在转战山西时伤亡过半,给养匮乏到士兵们只能用草绳捆扎破损的军装,然而就是这支疲惫之师,竟在绝境中奇迹般收复了平遥县城。 1938年初津浦线告急,日军矶谷师团接连攻陷济南、泰安,剑指徐州,位于徐州北大门的滕县,瞬间成为战略焦点,王铭章受命担任第四十一军前敌总指挥,手中仅有3000余名装备简陋的士兵,面对即将到来的强敌,他在军事会议上平静表态:“军人守土有责,滕县就是我们的坟墓。” 3月14日滕县保卫战打响,日军投入数十门重炮、二十余辆坦克,每日轰炸机轮番投弹超过三百枚,守军弹药迅速消耗,士兵们只能依靠手榴弹和大刀组织反击。 16日傍晚城墙被轰开多处缺口,王铭章亲率警卫连填防,在西门督战时,一串机枪子弹击中他的腹部,这位时年45岁的将军倚着断壁,留下最后一句命令:“继续战斗……” 将军殉国后守军依然顽强抵抗,某连队在被毒气弹包围的情况下,用湿布蒙面坚持作战直至全员牺牲,炊事兵拿起阵亡战友的步枪加入白刃战,文书员也握着手榴弹冲向前线,这些壮举迟滞了日军整整四天三夜,为台儿庄方向的布防赢得宝贵时间。 战后统计显示,此役川军阵亡945人,伤800余人,而日军公布的阵亡人数仅16人,这组悬殊数字背后,是守军以十换一的惨烈代价。 王铭章牺牲次日,李少坤冒险将师长遗体临时安葬于西门外,在随后寻找遗体的过程中,当地农民刘兆福带领红十字会人员,冒着被日军巡逻队发现的危险,多次潜入封锁区。 由于遗体腐败严重,最终只能通过将官制服内衬的金纽扣和随身水晶印章确认身份,这个细节折射出战时连妥善安葬烈士都成为奢望的残酷现实。 当覆盖着高粱秸的灵柩运抵徐州,整座城市陷入悲恸,八月份灵柩溯江而上返回四川时,出现令人动容的场景,江岸百姓自发设香案祭拜,过往商船齐声鸣笛,这种跨越阶层的集体哀悼,折射出全民抗战时期特殊的民族凝聚力。 在成都少城公园落成的将军铜像,底座镌刻着“壮节殊勋”四个大字,但比官方褒奖更动人的,是川中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每年清明,总有人看见一匹白马在铜像前驻足,仿佛在等待它的主人,这个传说寄托着人们对英雄的不尽追思。 网友们敬佩不已: “看到王师长出征前还安排好后事和建学校,真的破防了,这才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川军当年装备那么差,却用命守住滕县四天,太难了。现在很多人早就忘了这段历史。” “确认遗体靠的是毛袜和布鞋,连纽扣都记得清清楚楚,说明平时有多朴素。” “李少坤也是条汉子!冒着生命危险回去找师长遗体,战乱年代这种情谊太珍贵了。” “对比日军只阵亡16人,川军牺牲近千人……用血肉之躯拖住敌人机械化部队,悲壮!” “原来台儿庄大捷的背后是滕县战士们的牺牲,历史书应该多写写这些幕后英雄。” 如果穿越回1938年的滕县,你最想对王铭章将军说一句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