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5年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研讨会将在朝阳市召开

共商化石保护利用,共叙化石事业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及相关政策,汇聚全国智慧、分享典型经验、推动化石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由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辽宁省自然资源厅、朝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年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研讨会将于10月12日至13日在我市召开。

高规格研讨将为化石保护与利用注入新动能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为“讲好中国化石保护故事,促进朝阳化石科学利用”,将聚焦化石保护、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及产业融合发展等核心议题。

据主办方介绍,会议期间将举行开幕式、院士和专家的精彩主旨报告、业内人士交流座谈会、化石保护研讨会、专家科普进校园、实地考察等一系列活动。与会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的思想碰撞和智慧交融,必将形成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实践性的宝贵成果,为我国化石保护与利用工作注入新的动能。

独具特色的化石资源让朝阳名扬世界

“中华龙鸟”的振翅和“辽宁古果”的绽放,让朝阳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第一只鸟飞起、第一朵花绽放的地方”。朝阳作为国际古生物学界公认的晚中生代化石研究圣地,其化石资源禀赋在全球都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级化石宝库”。

这里资源储量巨大,门类举世罕见,是热河生物群最经典、最富集的核心区域。历经数十年系统勘查与研究,目前我市已发现的化石门类令人惊叹,总计达45类、343属、628种,几乎涵盖了晚中生代陆相生态系统的所有关键组成部分。

这里科研价值非凡,屡破世界认知,是探索鸟类起源、羽毛起源、被子植物起源以及生态系统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国际级“实验室”和“金钥匙”。以中华龙鸟、尾羽龙、华丽羽王龙等为代表的“带毛恐龙”化石群的发现,彻底颠覆了恐龙作为冰冷鳞甲覆盖的爬行动物的传统形象,有力证明了羽毛并非鸟类专利;中国鸟龙、小盗龙等恐龙化石,以其与早期鸟类高度相似的骨骼特征,为“鸟类起源于小型兽脚类恐龙”这一革命性假说提供了迄今最坚实、最直接的形态学证据,小盗龙化石提示的“四翼”滑翔模式,更是激发了关于飞行起源途径的激烈讨论;孔子鸟、三塔中国鸟、朝阳长翼鸟等超过40种早期鸟类化石的连续发现,如同拼图一般,基本廓清了从恐龙向现代鸟类演化过程中关键阶段的形态变化,使朝阳成为研究鸟类早期演化历程不可替代的核心区域;辽宁古果、中华古果等早期被子植物化石的出土,将确切无疑的花开记录推向更古老的地质年代,为困扰生物学界数百年的“被子植物起源之谜”提供了来自东亚的关键实证,动摇了其起源于热带地区的传统观点……

我市将持续发力让沉睡亿年的化石“活”起来

2014年,我市被评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之首,这既是对其突出价值的国家级认定,也赋予了朝阳儿女更为重大的保护责任。面对如此珍贵且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将化石保护视为一项关乎国家科学文化安全、关乎子孙后代福祉的战略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常抓不懈,着力构建了“法制为基、机构为要、科技赋能、全域覆盖”的系统性保护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其科学价值、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社会价值转化的有效路径,致力于让这些亿万年的生命印记走出实验室、库房,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地方发展,激发文化自信。

我市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认真学习借鉴各方先进经验与智慧,以对历史、对科学、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努力探索一条保护与开发并重、学术价值与社会效益协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力争让沉睡亿年的化石“活”起来,成为讲述“中国故事朝阳篇章”的生动载体。

(朝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