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赚翻了,被侵占50年的国土,我国却不费一兵一卒给收回了。中国的西南边有一小块土地,历史上一直属于我们,但近代却有半个世纪被他国霸占,谁也想到,最后中国竟然不费一兵一卒就又给拿回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片马这153平方公里的地界,往云南怒江边上一卧,东西宽8公里,南北长24公里,西、南、北三面都跟缅甸搭着边,64.4公里的国境线把它框成了滇西的门户,说它是块嵌在边境的宝地一点不夸张。 100 多年前,英国占了缅甸后,眼睛就盯上了这片地方,不是因为这里有多少金矿银矿,而是想拿它当 “挡箭牌”。那时候沙俄正往亚洲这边扩,英国怕沙俄从中国西南钻进来抢地盘,就想把片马攥在手里,用高黎贡山当天然屏障 — 相当于在自家门口修个栅栏,把沙俄挡在外面。 为了抢这片地,英国人的招儿可够阴的。先是派一群人装成 “探险家”,背着罗盘在片马山里转,偷偷画地图,还想用钱收买当地的头人,结果碰了一鼻子灰。 傈僳族、景颇族的首领们只认一样东西,明朝永乐年间传下来的 “信符”,那是朝廷给茶山长官司的信物,意思是 “这地儿归中国管”。软的不行就来硬的,1910 年冬天,大雪把滇西的路全封了,英国军官郝滋带着上千人,赶着两千多匹驮弹药的骡马,偷偷翻过高黎贡山,一下子占了片马。 他们烧了当地的汉学堂,把教书先生姜光耀赶走,可就算这样,他们也不敢大声说 “这地儿是我的”,只敢扯着 “保护侨民” 的幌子驻军 — 因为他们心里清楚,老百姓不认他们,这地儿攥在手里也不踏实。 新中国成立后,片马的归属终于提上了日程,可这时候的局面比想象中复杂。那时候美国正拉着东南亚国家围堵中国,印度也盯着西南边界,而缅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 要是跟缅甸闹僵了,中国西南的大门就等于关上了一半。 周恩来总理当时的思路特别活,没跟英国当年那样硬来。1954 年跟缅甸总理吴努谈的时候,他提了个让人意外的方案,中国承认之前中英划的 “1941 年线”,把那边的驻军撤回来;作为交换,缅甸得明明白白说 “片马是中国的”,也把驻军撤走。这招看着是让步,其实特别高明。 一方面,这让西方没法再抹黑 “中国要抢回所有失地”,证明中国愿意坐下来谈;另一方面,缅甸当时正头疼国内的武装问题,急需边境稳定,中国的提议刚好说到了他们心坎里。 1956 年,中缅的军队同时撤出各自的地方,片马先回到了中国的实际控制下 — 这一步走出去,东南亚国家都看在眼里,后来中国跟老挝、越南谈边界,人家也愿意坐下来聊了,因为知道中国讲信用。 1960 年,《中缅边界条约》正式签了字,1961 年 6 月 4 日,片马举行了交接仪式。那天,老百姓举着五星红旗在路边欢呼,土司把藏了几十年的信符拿出来,交给了新中国的干部。 更难得的是,中国没搞 “一刀切” 的管理:允许当地人跟缅甸的亲戚正常往来,让熟悉民情的头人参与地方事务,还修了公路、盖了学校和卫生院 —以前片马人看病要翻山越岭去保山,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 对比一下当时其他地方的争端就知道,片马的回归多难得。克什米尔那边为了块地打了几十年,塞浦路斯因为民族问题闹得四分五裂,可片马回归后,没出过半点儿乱子。 不是运气好,是中国找对了路:不靠武力,靠历史道理、靠照顾老百姓的实际利益,把 “别人的地” 变成 “自己人的心”。 现在的片马早不是当年的 “边境孤岛” 了,每年从这里进出口的商品额能超过 10 亿元,当地人均收入比刚回归的时候翻了几十倍。要是回头看,会发现片马这事儿最 “赚” 的,从来不是那 153 平方公里的土地 , 而是中国用它摸索出了一条路:原来边界问题不用打仗,用智慧、用诚意也能解决。这路不仅让西南边界安稳了几十年,还成了后来国际上解决领土争端的一个范本。
为什么总说二战打光了苏联一代人,而没有人说打光中国一代人?不仅是苏联,德
【15评论】【4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