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硬要卖中方30只白鲸,凭啥认定中方一定会买单? 事件的源头,藏在加拿大

电影艺术鉴赏屋 2025-10-07 14:13:47

加拿大硬要卖中方 30 只白鲸,凭啥认定中方一定会买单? 事件的源头,藏在加拿大自身的政策矛盾里。 2019 年,加拿大通过《终止圈养鲸鱼和海豚法案》,明令禁止为娱乐目的圈养鲸类,出口需联邦政府特批。 也是从这一年起,安大略省马林兰海洋公园的白鲸开始接连死亡,累计已有 19 头白鲸和 1 头虎鲸离世。 安大略省稽查人员四年间入园检查超 200 次,开出 33 张整改通知,却没能扭转公园的衰败。 公园的经营早已难以为继。 创始人 2018 年去世后,管理混乱加剧,2023 年虎鲸基斯卡死亡事件后,公园彻底闭馆停摆。 30 头幸存白鲸挤在一英亩的狭小池体中,水质维护系统濒临瘫痪,每月 200 万加元的饲养成本成了无法填补的缺口。 2021 年,公园曾将 5 头白鲸出口美国,获政府批准,可其中 3 头两年内就因健康问题死亡,这次出口再无先例可循。 2025 年年中,马林兰正式向加拿大渔业部提交申请,希望将 30 头白鲸出口至广东长隆。 长隆此前确实表达过接收意向,但明确提出需先完成 CITES 公约认证和健康评估。 没想到申请刚提交,加拿大 “动物最后生机” 组织就公开抗议,宣称长隆的保育条件 “不符合福利标准”,向政府施压否决。 她以 “无法违背良心” 为由拒绝批准,强调 “不能让白鲸继续终身圈养、重返表演”。 她动情描述白鲸 “属于海洋”,却对公园提出的资金求助避而不答,更未提及替代方案。 安大略省长福特直言,省府无力承担救助成本,政府的决定等于把难题丢给了濒临破产的公园。 马林兰的回应充满绝望。 园方通过律师声明,除中国外,全球没有任何水族馆能一次性承接 30 头白鲸。 新斯科舍省曾规划的鲸鱼庇护所项目,筹备半年仍处于停滞状态,连场地平整都未完成。 若 10 月 7 日前得不到资金支持,只能对所有白鲸实施安乐死,采用镇静剂加氯化钾注射的方式结束生命。 加拿大的误判,始于对中方需求的刻板印象。 他们默认中方会像过去一样承接此类动物,却忽略了中国的保育标准已大幅提升。 2023 年,上海水族馆曾将两头白鲸转运至冰岛保护区,全程耗费三年规划,投入超千万美元,这种野化放归模式已成为行业标杆。 长隆更建立了严格的接收标准,需先核查动物来源合法性,再评估自身设施承载能力,绝非来者不拒。 长隆的保育实力有明确数据支撑。 横琴基地的维生系统可调控 2.9 万吨海水,盐度误差控制在 0.1‰以内,水温稳定在 15-18℃,完全符合白鲸生存需求。 2024 年,这里成功繁育出两头人工育幼白鲸,存活率达 100%,相关技术已通过国际水族馆协会认证。 但接收 30 头白鲸需要额外扩建 1.2 万立方米水体设施,仅前期投入就需 8000 万元,且需提前半年完成环境适配。 中方的态度始终基于合规与科学。 作为 CITES 缔约国,进口白鲸必须取得允许进口证明书,还要通过海关 46 小时不间断检疫。 2025 年上半年,国内已有 3 家水族馆因申请材料不全,被驳回海洋哺乳动物进口申请。 长隆明确表示,仅在 “加拿大提供完整健康报告、出口符合国际公约” 的前提下,才会启动评估,绝非无条件 “接盘”。 国际动物保护界的看法更为客观。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指出,人工繁育的白鲸已丧失野外生存能力,专业水族馆是比安乐死更优的选择。 有专家公开质疑,加拿大政府若真关心白鲸福祉,就该批准出口并提供检疫支持,而非空谈 “海洋归属”。 美国水族馆协会也透露,其成员机构均无承接能力,加拿大的否决实质是 “将责任转嫁失败后的道德表演”。 截至 10 月 6 日,局势仍无转机。 马林兰的白鲸已出现食欲下降迹象,兽医团队因欠薪解散,仅靠志愿者维持基础喂食。 汤普森的办公室仍未回应资金支持诉求,动保组织也未提出新的解决方案。 长隆尚未收到加拿大官方的正式沟通,所谓 “出售” 仍停留在公园单方面的设想中。 这场闹剧的本质,是治理失能后的责任逃避。 加拿大既通过立法切断了商业圈养的出路,又不愿承担善后成本,便想当然将中方视为退路。 却没意识到,中方早已从 “需求方” 转变为 “标准制定者”,保育行动必须符合科学与合规原则。 30 头白鲸的命运悬而未决,而真正的问题从来不是 “中方是否买单”,而是加拿大能否正视自身政策的漏洞与责任。 信源:全杀也不卖给中国?加拿大30头白鲸面临安乐死,出口禁令引发争议——中华网·新闻

0 阅读:11
电影艺术鉴赏屋

电影艺术鉴赏屋

关注我,关注娱乐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