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 日,善意没得到中方积极回应,立陶宛生气了! 立陶宛能源部长在当天抛出狠话,宣布将在能源设施中移除中方制造的逆变器等零组件。 这场矛盾的戏码早有伏笔。 2024 年 10 月,时任总理帕卢卡斯刚上任就公开承认,允许设立涉台机构是 “严重外交错误”。 他当时直言,立陶宛作为欧盟成员国,不该脱离欧盟对华合作框架单独行动。 总统瑙塞达也表态支持,认为调整相关机构名称能为关系正常化释放信号。 可这份 “认错” 并未转化为实际行动,涉台机构的核心争议始终没解决。 2025 年 4 月,中立双方开启谈判,立陶宛的态度再度反转。 议会外交委员会主席莫图扎斯明确表示,不会为了对华关系调整涉台立场,更不会道歉让步。 他们想当然认为,中国重视欧盟市场,会主动妥协接纳其 “既合作又保留争议” 的方案。 这种既要又要的心态,让谈判从一开始就陷入僵局,中方自然不会给出其期待的回应。 经济上的反噬早已让立陶宛难以承受。 2025 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其对华出口仅 1200 万欧元,较 2021 年的 1.3 亿欧元跌幅达 91%。 曾经占中国同类市场近三成的激光产业,如今订单量只剩高峰时的 15%,多家企业生产线闲置。 百年乳企罗基什基斯不仅关闭三条生产线,还失去了长期合作的中国经销商,产品只能转销本地低价市场。 港口与物流的冷清更直观。 克莱佩达港作为波罗的海重要枢纽,因中欧班列绕行,2024 年贸易量狂降 28%。 原本经这里转运的小麦、青贮饲草等农产品,如今只能堆在仓库里霉变,农民多次上街抗议。 立陶宛零售商协会测算,失去中方商品供应后,国内生活成本平均上升 12%,超市货架常出现空缺。 能源领域的强硬表态,更像是困兽之斗。 中方逆变器在欧洲市场占有率达 45%,爱士惟等企业的产品转换效率达 98.9%,故障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立陶宛能源部私下测算,替换现有设备需额外投入 400 万欧元,且欧洲替代产品交货周期长达 8 个月,会直接延误其新能源转型计划。 更尴尬的是,德国、法国等欧盟大国仍在大量采购中国光伏设备,立陶宛的 “禁令” 根本得不到欧盟层面支持。 外部支持的缩水让困境雪上加霜。 美国曾承诺的经济援助,2025 年实际到账金额不足承诺的三成,军援项目更是直接清零。 欧盟虽然表态 “支持盟友”,但 2025 年 7 月的欧盟 - 中国峰会上,法德两国明确提出要深化经贸合作,不愿因立陶宛问题牺牲自身利益。 立陶宛想靠 “反华” 绑定西方的算盘,显然落了空。 邻国的选择更凸显其战略误判。 2025 年上半年,波兰对华出口激增 28%,原本立陶宛的禽肉、蓝莓市场被波兰企业全面接管。 匈牙利借助中欧班列,将农产品出口到中国的时间缩短至 18 天,还吸引中方企业投资建设新能源基地。 这些国家奉行务实合作原则,反而收获了实实在在的经贸红利。 立陶宛国内的民意早已转向。 最新民调显示,62% 的民众反对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认为 “不该为政治牺牲经济”。 反对党更是直接指出,能源部长的表态是 “转移国内矛盾的闹剧”,最终买单的还是企业和民众。 激光企业协会已致函政府,要求放宽设备采购限制,否则将集体申请破产保护。 欧盟内部的态度分歧更让其孤立。 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近日公开表示,成员国应 “基于自身利益制定对华政策”,暗示立陶宛需自行解决争端。 德国光伏企业更是明确反对立陶宛的做法,担心其行为影响中欧新能源合作大局。 在欧盟追求对华经贸平衡的背景下,立陶宛的激进立场显得格格不入。 说到底,立陶宛的困境源于对利益优先级的误判。 既想维持特殊的涉台立场,又想保住中国市场;既想讨好西方阵营,又不愿承担经济代价。 可现实是,中方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不会妥协,西方的支持也绝非无偿。 能源设施里的逆变器可以强行更换,但失去的市场份额、合作信任,却不是短时间能挽回的。 10 月 5 日,立陶宛激光产业协会悄悄派出代表团赴布鲁塞尔,希望通过欧盟出面斡旋。 这一举动与其政府的强硬表态形成鲜明反差。 信源:刚想对华示好,这国总理就遭打脸!国内爆发抗议,境外有人付钱?——搜狐新闻
10月2日,善意没得到中方积极回应,立陶宛生气了! 立陶宛能源部长在当天抛
电影艺术鉴赏屋
2025-10-07 00:16:03
0
阅读:197
用户10xxx66
裂陶碗,能翻起的大浪只会淹死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