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

史鉴奇谈 2025-10-07 12:02:13

美媒:中美贸易战虽然暂时停火了,但美国企业发现,以前那些中国大买家好像“一去不复返”了!就拿液化石油气来说,之前关税战升级时,7艘运往中国的美国货轮直接掉头去了东南亚。现在关税暂停了,按说该恢复了吧?结果大部分中国塑料厂宁愿买加拿大和中东的货,也不想再碰美国丙烷了。   这事儿得从关税风波说起。2025年4月,美国刚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所谓“对等关税”,中国就立刻反制,对原产于美国的液化石油气加征关税。这一记反击直接打在了美国丙烷的七寸上。   要知道,中国可是全球最大的液化丙烷进口国。2024年一年,中国就买了2923.68万吨液化丙烷,其中1731.59万吨都来自美国,占比高达59.22%。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显示,过去17年美国丙烷出口的增长动力,一大半都来自中国市场的需求。   但关税一落地,美国丙烷瞬间失去了价格竞争力。隆众资讯分析师王宁算过一笔账,4月10日那会儿,美国丙烷到岸的远东进口价格(FEI)折合8344元/吨,让国内丙烷脱氢(PDH)装置直接陷入每吨亏损4844元的境地。   中国买家可不傻,没人愿意做赔本买卖。关税消息刚传出,市场就动了起来。多达7艘载着美国LPG的运输船,原本定好5、6月抵达中国,最后直接掉头改道去了印度和东南亚。   紧接着,中国塑料厂和化工企业开始集体转向。金能科技是国内PDH领域的巨头,他们直接放话,今年不一定跟美国签新合同,眼下就盯着中东的货源。卫星化学更干脆,这家企业早早就把主要采购渠道放在了中东,关税风波一来压根没受影响。   美国那边倒是后知后觉,等反应过来想补救时已经晚了。特朗普4月22日公开承认关税过高,说要大幅降低税率,但中国市场的格局早就变了。   中东供应商抓住了机会。2024年时,阿联酋、卡塔尔、阿曼这些中东国家给中国的丙烷出口额加起来还不到56亿美元,连美国的一半都不到。可关税战一闹,这些国家的货源迅速填补了空缺。中国企业发现,中东丙烷不仅供应稳定,价格还更实在,CP计价模式比美国的FEI模式更符合当下需求。   加拿大也趁机分走了一块蛋糕。这个国家的丙烷运输距离适中,成本可控,很快成了不少华东地区塑料厂的新选择。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王能全看得明白,2018年贸易战时中国企业就展现过资源转换能力,这次不过是轻车熟路。   更关键的是,美国政策的反复无常彻底伤了中国买家的心。2024年,液体丙烷可是中国进口金额第二大的美国货物,高达111.75亿美元,仅次于转基因大豆。这么重要的贸易品类,说加税就加税,说变脸就变脸,谁也不想再踩坑。   中国企业吃过一次亏,早就学会了未雨绸缪。国内超八成的PDH企业都依赖进口丙烷,之前有60%以上都买美国货。经历这次风波后,这些企业纷纷开拓多元货源,澳大利亚、俄罗斯的丙烷也成了应急补充选项。有些企业甚至调整工艺,准备在必要时切换成石脑油原料,彻底摆脱对单一货源的依赖。   美国丙烷产业这下遭了重。自贸易战爆发以来,美国本土丙烷价格已经跌了15%,运货的油轮价格也跟着大跌。美国出口商没办法,只能转头去欧洲和印度找新买家,但花旗集团都清楚,这些市场根本填不上中国需求的窟窿。   能源研究公司East Daley Analytics的分析师朱利安·伦顿说得实在,中国没法取代美国丙烷的产能,美国也没法取代中国的需求,可现在这局面,全是美国自己造成的。   那些还抱着幻想的美国企业更该清醒了。中国化工企业的库存能撑到5月底,但他们压根没等着美国货。金能科技虽然还在申请关税豁免,但人家的主要采购方向早定了中东。卫星化学直言,自己向来根据市场价格选货源,哪里划算就去哪买。   美国丙烷产业的连锁反应已经显现。港口的液化石油气装卸量骤降,运输公司的订单跟着减少,连生产相关设备的企业都感受到了寒意。这场景和美国农产品遭遇的困境如出一辙,都是保护主义种下的苦果。   中国市场的选择从来不是意气用事,而是纯粹的市场理性。现在国内PDH总产能已经接近2400万吨,下游连着塑料、医药、新能源等多个产业,稳定的供应链比什么都重要。中东和加拿大的货源不仅便宜,还不会受美国政策波动影响,自然成了优选。   美国企业要是想不通这点,只会眼睁睁看着中国买家越走越远。就像当年美国大豆被巴西取代一样,供应链一旦固化,再想抢回市场难如登天。中国买家已经用脚投票,谁给的稳定和划算,就跟谁做生意。   信源:证券时报《开拓货源、调整工艺,国内化工企业应对“断供劫”》

0 阅读:0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