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愤填膺。他写了一篇报道《中国在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以此来猛烈抨击美国的企业不思进取。 在苏州工业园区,斯威夫特被领进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占地三万平方米的车间里,800余台橙色机械臂组成流动的钢铁洪流,它们以每秒3次的频率完成焊接、组装、检测的全流程。 斯威夫特那篇义愤填膺的报道可不是小题大做,中国工厂里的机器人热潮早就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苏州那家汽车零部件工厂的场景不过是冰山一角。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刚发布的《2025 年世界机器人报告》说得明明白白,2024 年全球新安装的 54.2 万台工业机器人里,咱们中国就占了 29.5 万台,足足 54% 的份额,把美国的 3.42 万台、日本的 4.45 万台、韩国的 3.06 万台加起来都远远甩在后面,更别提存量已经突破 202.7 万台,直接占到全球 466.4 万台总存量的近一半,说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真不算夸张。 要是斯威夫特去深圳的欣旺达工厂看看,恐怕会更激动。这家新能源巨头的车间里,32 台欢乐送 2 机器人组成的物流网络每天能处理 3000 多批次物料,从产线补料到废物回收全流程自动跑,光物料配送效率就提升了 40%,整体产能跟着涨了 18%。 还有窄道里穿梭的 T300 机器人,60 厘米宽的缝隙都能钻进去送治具,物料周转效率直接翻了一半。最贴心的是 CC1 清洁机器人,车间油污清除率能到 99.7%,还能和物料运输机器人毫秒级配合,连无尘车间的卫生都不用人操心,这种 “物流 - 清洁 - 配送” 三位一体的智能网络,美国同行还在慢悠悠试点呢。 汽车和新能源领域不算新鲜,造船这种重体力行业里的机器人应用才真叫颠覆。江南造船厂的智能焊接车间里,轨道式机械臂焊大部件的效率是人工的 2 倍,迷你柔性机械臂能钻进船舱角落干活,老焊工只需要收尾调整,去年造液化天然气船时,人机配合把不规则焊缝的合格率做到了 99.8%,比全人工快 40%。 大连造船厂更绝,先在电脑上建 1:1 的数字模型,工人模拟好路径再让机器人干活,管道安装误差不超过 2 毫米,效率直接提了 50%。 反观美国造船厂,今年才刚开始用 NASA 机器人手技术的仿人机器人,虽然能扛重活,但 3 台机器人一天的工作量,咱们江南厂的机械臂组合半天就能干完,而且咱们的机器人还能语音控制,50 多岁的老焊工喊一句 “往左挪 2 厘米” 就能操作,根本不用学复杂编程。 这背后可不是随便买几台机器人那么简单,咱们早就把机器人用到了各行各业的骨子里。工信部的数据显示,现在工业机器人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 60 个行业大类、168 个行业中类,从手机组装到飞机制造,从食品加工到矿山开采,几乎找不到没被机器人渗透的领域。 能有这规模,政策托底功不可没,《“十四五” 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 +” 应用行动实施方案》一连串政策砸下来,核心技术、产业基础都给夯实了,本土机器人企业能跟上需求,自然比依赖进口的美国企业跑得更快。 美国企业确实有点跟不上节奏,2024 年新装 3.42 万台的数字,连咱们零头都不到,而且大多还集中在汽车行业。他们的造船厂试点机器人后,虽然把船体建造周期从 15 天缩到 10 天,但这在咱们这儿都是几年前的水平了。 更关键的是思路差异,美国总想让机器人取代工人,咱们却琢磨着人机协作,机器干重活、重复性活,人干技术活、创造性活,江南厂的老焊工带着 “机器人徒弟” 干活,一天工作量翻番还不费劲,这种模式既保住了老手艺,又提了效率,比单纯追求 “无人工厂” 实在多了。 斯威夫特抨击美国企业不思进取真没冤枉他们,咱们 202.7 万台的存量摆在那,相当于每 2.3 台工业机器人里就有 1 台在中国工厂干活,而且还在以每年近 30 万台的速度新增。
下次能不用这一眼假的AI图吗?你自己看看这图里多少BUG……
【9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