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10月3日晚写道:“中国利用俄罗斯和北极之间的航道运输货物,进军北极航线。全球航运巨头则重申他们远离北极航道的承诺,指出这一航道虽然距离较短,但不安全也不环保。” 这事得从那条能“省出半条命”的航线说起。2025年9月,“伊斯坦布尔桥”轮从宁波舟山港启航,一路向北扎进白令海峡,18天后就稳稳靠在了英国弗利克斯托港。这个速度直接把传统航线比了下去,要知道走苏伊士运河到欧洲得耗上40天,就算是宁波到德国威廉港的“最快航线”也得26天。 对靠时效吃饭的企业来说,这18天就是救命的底气。思格新能源把30万美元一箱的储能设备装上船,就等着借北极航线赶欧洲的备货潮。宁波海关的数据更实在,今年前8个月当地对欧盟进出口飙到3307.4亿元,这么多货里,总有不少急着赶路的“硬通货”。 中国往北极钻的底气不止时效。亚马尔LNG项目的“弗拉基米尔·鲁萨诺夫号”早就趟过路了,这艘Arc7级破冰船能在零下52摄氏度里撞开2.1米厚的冰,2018年就把北极的液化天然气送进了江苏如东接收站。到2024年8月,光是如东边检就护航了73船这类货物,累计超476万吨,这些“海气”一上岸就能变成长三角的发电动力。 更关键的是战略账。传统航线要穿马六甲、过苏伊士,哪段都可能出岔子。北极航道却绕开了这些“是非地”,成了中欧供应链的“第三通道”。海杰航运的李晓斌算过这笔账,这条航线能躲开海盗和区域冲突,安全系数肉眼可见地涨。中国外交部早就放了话,愿意和俄罗斯等国一起搞航道建设,这算盘打得确实长远。 但航运巨头们的顾虑也不是空穴来风。他们嘴里的“不安全”,藏着北极的冰面陷阱。就算是夏秋季的通航窗口期,浮冰漂移也可能堵死航道,普通货船根本扛不住,得像“鲁萨诺夫号”那样的专业破冰船护航才行。2024年就有艘货船在喀拉海被浮冰困住,折腾了一周才脱困,这种风险谁都不敢赌。 环保争议更是把门槛拉得老高。虽然中国这边算过,北极航线能比传统航线减少50%的碳排放,但巨头们怕的是“意外”。北极生态太脆弱,一旦发生燃油泄漏,油污会封在冰层下很难清理,光是赔偿和声誉损失就能拖垮一家公司。国际环保组织盯着呢,谁也不想第一个撞枪口。 成本账也让巨头们犯嘀咕。北极航道的基础设施还没跟上,沿途港口的卸货设备、应急救援点都不完善。冬天没法通航,得额外规划替代航线,反而增加了调度成本。反观苏伊士运河,配套成熟到连补给船都能随叫随到,这种确定性比“省距离”更值钱。 还有法律风险这颗暗雷。北极航道沿线的主权争议没彻底解决,俄罗斯对东北航道的管控很严,通航许可、破冰船调度都得按人家的规矩来。万一遇上政策变动,船堵在冰面上都没处说理,这种“不可控”是巨头们最忌讳的。 现在的局面就很微妙。中国靠着“冰上丝绸之路”的布局,把北极航线从概念变成了现实,宁波舟山港更是补齐了最后一块拼图,贯通了四大洋的航线网络。复旦大学的简军波说得在理,这条航线其实是个公共产品,连日韩都能搭车。 但巨头们的谨慎也不是没道理,他们要对股东负责,不能拿船队赌未知的风险。毕竟航运这行,稳比快重要,与其抢那几天时效,不如守着成熟航线保平安。 说到底,北极航道不是“谁对谁错”的选择题,而是“谁更能扛风险”的生存题。中国敢闯,是因为要破解供应链的“卡脖子”困境;巨头们慎行,是因为要守住企业的基本盘。 随着冰层融化和设施完善,这场“冰与火”的博弈还会持续。但至少现在,中国已经用18天的航程证明,北极航线不是传说,而巨头们的犹豫也提醒着,这条新路还得慢慢磨。 信源:参考消息网
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