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培军一觉睡醒,收到2个消息 一个是有人说发钱直接转账就行,另一个说他这是作秀 2025年中秋前一周,崔培军的公司搭起上千桌酒席,把员工父母从周边村里接过来。他让人搬来六大袋红布包着的现金,每袋里都是叠得整整齐齐的600元红包,要亲手塞到每个老人手里。有人质疑“搞形式”,可这习惯已经坚持十二年,每年都要把老人接到现场,看着他们攥着红包笑眯眼 崔培军是河南许昌一家酱菜企业的负责人,公司员工大多是本地农村出来的。除了发红包,每年孝文化节还安排免费体检——测血压、查血糖,给有慢性病的老人发常用药;请村里的豫剧班子唱两段《花木兰》,员工上台给父母洗脚、鞠躬。去年有位68岁的李叔说,“我儿在这做搬运工,每年最盼这一天,能见到他,还能攥着红包跟老伙计们唠‘我儿公司给的’”。还有个员工说,“我妈把每年的红包都存进存折,封面写着‘公司的心意’,说比我寄的钱金贵” 为什么崔培军非要当面给老人发红包? ① 老人对现金更踏实,转账到手机里,他们总觉得“看不见摸不着”,攥着红包能跟邻居显摆“我家孩子在好公司上班”; ② 当面发是仪式感,员工站在父母身边,看着老人摸红包的纹路,比发工资时的开心更甜; ③ 坚持十二年,这已经不是活动,是公司跟员工的“约定”——你为公司出力,公司替你尽孝 现在很多公司讲“狼性文化”,拼业绩拼效率,可崔培军偏要“慢下来”。他说“员工的父母,就是公司的父母”,这话不是口号。农村老人最怕啥?怕子女在外受委屈,怕自己成负担。崔培军把老人接到公司,让他们看子女工作的车间,吃公司做的酱菜,攥着公司给的红包,就是要告诉老人“你家孩子在这挺好的”。这份安心,是转账转不来的,是加班补贴换不到的 有网友说“崔总是河南人的骄傲,全国能这么做的企业家没几个”,我觉得这话实在——河南人讲究“孝”字当头,崔培军把“孝”做成了企业的魂,不是作秀是走心 要我说,这样的“作秀”越多越好!不是所有形式都是形式,能坚持十二年的“形式”,早成了刻在企业里的良心。员工跟着这样的老板,踏实;老人看着这样的公司,放心 你身边有这样“笨笨的”好老板吗?
“凭什么要我养!”2024年,女子9岁时养父母去世,只能跟着奶奶、姑姑生活,高中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