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乌克兰总统正式宣布 10月4号,乌克兰否认美国当局停摆会影响对乌武器交付的说法,称未来几天所有军事物资将按计划到位。 实际上,美国对乌军援存在"双轨制"保障。根据《国防生产法》特别条款,已获批的武器交付由国防部直属的"乌克兰特别任务组"负责,该机构120名文职人员被列为"关键岗位",不受停摆影响。 更关键的是,部署在德国拉姆施泰因基地的军援协调中心,其运营资金来自北约共同预算,避开了美国国内政治漩涡。 乌克兰表态的底气来自实时物流数据,10月3日深夜,一架载有"地面发射小直径炸弹"的C-17运输机从南卡罗来纳州起飞,经停亚速尔群岛后正飞往波兰热舒夫。这种射程150公里的精确制导武器,恰好能填补海马斯火箭炮与陆军战术导弹之间的火力空白。 乌军总参谋部最近一周的弹药消耗清单显示,最紧缺的是155毫米炮弹和"毒刺"防空导弹。但美国军援体系已实现"需求预测式补给",通过前线无人机传回的打击数据,预判未来15天的消耗峰值。这种大数据支撑的补给模式,使军援延迟从2023年的平均9天缩短至现在的72小时。 更精妙的是装备轮换机制。美军正在试验"以旧换新"策略,将乌军使用过度的M777榴弹炮返厂大修,同时交付崭新装备。这种安排既维持了火炮数量,又规避了全新装备交付可能引发的政治争议。 波兰热舒夫基地已成为军援"减压阀"。这里囤积着可供乌军使用45天的弹药储备,且由北约联合后勤中心管理,不受单个国家政局影响。 10月4日当天,正值比利时援助的F-16战机完成在罗马尼亚的改装,开始转场进驻乌克兰西部机场。 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生产线也在加速运转。其新建的炮弹工厂虽需美国提供发射药,但弹体生产完全自主。这种供应链分工,使欧洲能在美国出现临时断供时维持最低限度的军援能力。 乌克兰急辟谣的直接诱因,是俄军近期发起的"信息绞杀战"。俄国防部频道在10月3日散布"美援中断"消息后,前线监测到乌军部分部队出现弹药配给紧缩。这种心理战与军事行动配合的战术,曾在马里乌波尔战役中成功运用。 更阴险的是经济手段,俄情报部门通过第三国中介,向美国国会游说团体提供政治献金,助推政府停摆危机,这种远程操控美国内政的策略,反映出混合战争的新形态。 美国雷神公司股价在政府停摆消息传出后反而上涨3%,因为投资者明白:即便文职部门停工,五角大楼的采购账户仍可通过"持续决议案"维持支付。 更关键的是,对乌军援订单已养活美国18个州的兵工厂,这些关键选区议员绝不会允许供应链中断。 俄亥俄州利马市的通用动力工厂正在三班倒生产艾布拉姆斯坦克,工人们收到通知:若政府停摆超过30天,他们将转为国防部直属雇员。这种"军工业特权",体现美国战争机器的特殊韧性。 美国政府提前签署的"国家紧急状态延续令",使对乌军援可绕开部分财政审批程序。更巧妙的是,美军正将库存装备以"训练物资"名义移交乌克兰,这类转移不受年度预算周期限制。 国会两党其实暗藏默契:共和党虽在移民问题上强硬,但众议院规则委员会主席汤姆·科尔悄悄放行了186亿美元的对乌补充拨款法案。这种"明争暗合"的政治戏剧,反而保障了军援持续性。 乌国防工业集团悄然启动"凤凰计划",将苏联标准弹药生产线改造成北约制式。其第聂伯罗兵工厂的155毫米炮弹月产量已突破2万发,虽然质量不如西方产品,但能缓解短期压力。 更突破的是无人机产业,乌克兰私营企业生产的"海狸"无人机,其美国产发动机正通过土耳其灰色市场持续供应。这种民间供应链的韧性,某种程度上比官方渠道更可靠。 1995年美国政府停摆期间,对波黑穆族的军援曾延迟11天。但此次乌克兰情况特殊:美军欧洲司令部存有"总统特别拨款项",可临时调用驻德美军库存装备。这种预案,正是吸取了历史教训。 2013年停摆时,五角大楼通过"后勤支援费"科目维持海外行动。如今这套机制更加完善,乌克兰战场的油料、医疗等消耗品,均由美军中央合约司令部直接向供应商采购,避开政府拨款流程。 真正的风险点在11月初。若停摆持续,美军将启用"资金结转机制",但这种方式最多维持45天。更棘手的是2026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尚未通过,长期采购合同面临法律空窗期。 乌克兰似乎已在做最坏打算,其驻美大使馆正接触私募基金,探讨用未来天然气收益作抵押,预先采购军火。这种"战争债券"模式,可能成为军援融资的新路径。 当乌克兰发言人坚定否认军援受影响时,他手心的汗水或许透露出更多真相:现代战争不仅是战场较量,更是供应链的马拉松。美国政治风波看似遥远,实则与顿巴斯战壕里的士兵命运紧密相连。这种超时空的联动性,正是21世纪冲突的残酷特征。 信息来源:乌克兰否认美政府停摆影响对乌武器交付 财联社 2025-10-04 08:56
普京的报复,已经开始了,但目标不是法国!很多人以为俄罗斯会派核潜艇去硬刚法国。错
【18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