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地下党前往指定地点与人接头时,突然看到来人是国军中将,大惊之下脱口而出:“父亲,您怎么在这呢?”[舔屏] 1946年暮秋,上海一条不起眼的弄堂里,年轻人吴群敢正在等待接头,按约定,他要在茶馆后门见一位重要情报员,当那个身影出现在巷口时,吴群敢愣住了,来人穿着国民党中将制服,而那张脸,是他日思夜想的父亲。 一句“父亲”差点脱口而出,吴群敢硬生生咽了回去,反倒是吴仲禧更镇定,他压低声音说出暗号,“东风吹,战鼓擂。”儿子立刻回应:“革命者,志不退。”两人对上了,这才确认彼此都是自己人。 这个场景听起来像谍战片,但确实真实发生过,更传奇的是,这对父子分别入党,互不知情,最后在上海接上头,从此成了隐蔽战线上的最佳搭档。 吴仲禧这个人,履历相当复杂,1895年生于福州,赶上辛亥革命那会儿就扛枪了,后来参加北伐,一路升到粤军高官,1927年“四一二”后,他看清了蒋介石那套,开始动摇,后来他在庐山见到周恩来,长谈一夜后决定秘密入党。 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要继续穿着国民党军装,拿着国民党的薪水,干着随时可能被枪毙的事,1938年他调到韶关当警备司令,表面上抓“共匪”,实际上是想办法放人,有一次国民党特务抓了三个地下党员,吴仲禧硬是以“证据不足”为由,拖了半个月把人保了出来。 他儿子吴群敢在韶关读中学时,偷偷看了《西行漫记》,整个人都被震撼了,同学刘渥丹是地下党员,两人经常讨论时局,聊着聊着就聊出了信仰,1941年吴群敢入党,那年他才十几岁。 父子俩各自为党工作,却谁也不知道对方的身份,吴仲禧调到南京后,吴群敢跟着全家搬到上海,一度还失去了组织联系,直到1946年,老朋友王绍鏊帮他重新接上关系,这才有了弄堂那次见面。 接上头后,他们的配合堪称完美,吴群敢每个月以探亲名义去南京,表面上是看望在国防部上班的父亲,实际上是取情报,吴仲禧会把文件藏在儿子带来的换洗衣物里,或者夹在报纸里,甚至塞进月饼盒子底下。 最惊险的一次是1948年初,吴仲禧搞到了《徐州剿总作战部署》的副本,这份文件详细列出了国民党军在中原的兵力配置和作战计划,他不敢带出办公室,硬是连续三个晚上加班,把关键内容默记下来,回家后再一字一句写出来。 吴群敢拿到这份情报后,连夜从南京坐火车回上海,转交给上级,这份情报后来送到了华东野战军指挥部,对淮海战役的部署起了不小作用。 这种工作的危险性,外人很难想象,吴仲禧每次复制文件,都要算准同事的作息时间,连上厕所的间隙都不放过,有一次他正在抄写,突然有人敲门,他立刻把纸塞进公文袋,装作在整理文件,那人只是问他要不要一起吃饭,他硬是稳住了,说还有工作要忙。 吴群敢每次从南京回来,都要先在火车上把情报转移位置,有时藏在鞋底,有时缝在衣领里,下车前他会去趟厕所,确认没有跟踪的人,这些细节他从来没跟家里其他人提过,连母亲都不知道。 上海解放那天,吴仲禧站在窗前看着街上游行的队伍,这位昔日的国民党中将,此刻没穿军装,也没戴任何徽章,但他心里比谁都清楚,自己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承认身份了。 新中国成立后,吴仲禧在政法系统工作,继续发挥余热,他曾经劝说老同学吴石将军留下来,虽然吴石后来在台湾牺牲了,但这份情谊足以说明吴仲禧对革命的忠诚,吴群敢则在多个部门任职,直到退休。 网友热评: “这剧情比《潜伏》还刺激!父子互相瞒着身份搞情报,搁现在得拍成悬疑大片了!” “原来国民党里也有狠角色!吴仲禧这操作我服,白天当官晚上送情报,这双面人生比川剧变脸还快!” “父子俩装了半辈子陌生人,最后发现是革命战友,这反转我直接泪崩!” “现在年轻人总说内卷,看看人家吴群敢!敌营里潜伏+考证券从业,这简历我都不敢写!” 如果穿越回1946年,你会选择像吴仲禧一样潜伏敌营,还是像吴群敢一样正面交锋?评论区聊聊你的‘潜伏计划’! 信源:人民网党史频道
1983年,最后一位国民党的军统特务“北京站站长”被捕了,他就是潜伏多年
【1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