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论坛有人声称:若中国禁止美加入中国空间站,美有权将其击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1998年,国际空间站项目启动,美国作为主导者,俄罗斯紧跟上来,欧洲、日本等国也参与其中。这个庞大的太空合作项目,是冷战后国际航天合作的典型案例。 然而,当中国刚起步、雄心勃勃想加入时,美国国会几次否决了中国的参与请求,理由是技术不达标、安全风险大。 2011年,美国更是通过了著名的沃尔夫条款,用法律手段彻底禁止NASA与中国航天部门合作。美国自己在太空圈里画了一个“围墙”,不让中国进去,也担心别人超车。 面对封锁,中国航天人没有气馁,反而坚定了自主发展的道路。早在1992年,中国就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先发展载人飞船、再建小型空间实验室,最后建造完整的空间站。 2003年,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2011年,天宫一号发射,为空间实验室积累经验;2021年,天和核心舱顺利入轨,天宫空间站初步建成,形成稳定的“T字型”结构。 随后,问天实验舱和梦天舱相继对接,货运飞船天舟系列来回运送补给和设备,让整个空间站能自给自足运行。 与当年美国封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空间站建设上采取了开放态度。天宫空间站不仅为中国航天员提供实验平台,还向世界科研人员开放合作机会。 例如,中巴航天合作计划已经启动,中国帮助巴基斯坦选派航天员、搭载实验设备到天宫空间站,并将嫦娥六号的一部分实验载荷带到月球,为巴方科研提供数据支持。 类似的合作还在拉美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展开,中国用自己的技术实力带动更多国家参与航天事业。 这样的成绩让美国感到焦虑。Quora、Reddit等论坛上,不少美国网友的极端言论其实是情绪的宣泄:当年他们把中国拒之门外,现在中国空间站建成、运行稳定,美国想参与却受制于沃尔夫条款,就有人干脆说“打掉它”。 但这真有可行性吗? 从法律层面看,根本不行。 1967年签署的《外层空间条约》明确规定,外太空属于全人类共同疆域,各国应和平利用,不得部署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美国和中国都是条约缔约国,天宫空间站用于科研目的,根本不构成威胁。 按照《联合国宪章》,除非自卫或得到联合国安理会授权,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发动武力。若美国真的动手,等于公开违法,不仅遭到国际社会谴责,还会彻底破坏全球太空法律体系。 从技术角度看,问题更大。天宫空间站重达近90吨,一旦被击落,将产生数十万块高速碎片,像散落在太空的子弹一样无差别攻击轨道上的卫星。 美国自己在轨卫星密集,包括通信、导航、气象监测、军事侦察等,如果碎片飞来,受损最严重的就是自己。过去的反卫星试验已经证明,太空碎片的危害难以控制。真要做,成本和风险远远超过收益。 再从国际影响看,这种行为也不可行。天宫空间站已经向全球17国科研项目开放,美国若攻击,不仅会被联合国、国际社会强烈谴责,还会被孤立,合作伙伴不可能继续与其航天项目往来。 这不仅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也会影响其未来深空探索计划,比如火星基地、月球村等项目都可能被迫停摆。 从道德和战略层面看,极端言论也是纸上谈兵。太空探索是全人类的事业,攻击他国科研设施不仅违背科学共享原则,也会让全世界对美国的航天计划失去信任。 相比之下,中国航天走的是稳扎稳打的路线:自主建设空间站 → 稳定运作 → 合法开放国际合作。这不仅体现技术实力,也展示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美国的焦虑也有现实原因。国际空间站使用期限早已超过设计寿命,各种结构隐患频出,每天漏气、设备老化问题严重。 商业空间站计划虽然热闹,但面临资金、技术和政策三重挑战,短期内难以替代国际空间站的地位。而中国天宫空间站则运行稳定,自主研发能力强,还与多国合作,成为国际航天界的新焦点。美国想加入,得先修改国内法律,还要遵守国际条约。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太空探索上始终强调合作共赢,而非零和竞争。天宫空间站的科研成果向全球开放,航天员可以开展微重力实验、技术测试,发展中国家也能受益于技术转让和培训。 相比美国论坛的极端言论,这种务实与开放更能体现大国风范。 美国论坛上所谓“击落中国空间站”的言论,看似大胆,实际上不可能付诸行动。法律、技术、国际关系和道德等多个层面都限制了这种做法。 而中国航天则用二十余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从神舟五号到天宫空间站,从封锁到开放合作,每一步都走得踏实稳健。
就在!刚刚巴基斯坦突然宣布了10月4号,巴基斯坦官方宣布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巴
【19评论】【4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