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大概率不会再回国了,不是因为他欠了20亿,也不是王健林卖掉了48座万达,而是王健林已经无力庇护他下半辈子无忧无虑的生活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曾经呼风唤雨、坐拥万达帝国的中国首富王健林,如今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沉重压力。 当年,他喊出“赚一个小目标”,豪言壮语令人侧目,万达旗下的商业地产、酒店、影城等资产遍布全国,王健林本人也一度被誉为中国房地产界的传奇人物。 随着房地产市场波动、金融环境紧缩以及海外投资压力加大,这位昔日的商业巨擘也逐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缓解集团的巨额负债,他不得不走上了卖资产的道路:出售酒店、转让上百座万达广场的股权,甚至有部分资产被冻结以应对法律和债务压力。 即便如此,万达仍面临庞大的债务压力,王健林本人也被迫勒紧裤腰带,过起低调谨慎的生活。 2025年9月28日,最新消息传出,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被法院限制高消费,这次,是因一桩涉及1.86亿元的执行案件。 对万达而言,这不仅是集团频繁出售资产后的又一次财务警报,也让外界再次关注王健林的资金压力和企业债务状况。 事实上,早在2017年起,王健林就开始积极筹划还债方案,靠出售资产来缓解压力,但时至今日,万达仍有超过52亿元处于被强制执行的状态,同时集团名下还有11条被执行人的记录。 与此同时,他的儿子王思聪也备受关注,大多数人对于王思聪的关注还停留在他是不是还在海外躲着呢。 但如果把父子俩近几年的动作拼在一起看,你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事情,这根本不是一个关于衰落的剧本,而是一场精心布局的家族资本双轨革命。 王健林提供的“庇护”,早就不是简单给钱那么初级了,很多人只看到王思聪名下那些硬核资产,比如伦敦肯辛顿、纽约曼哈顿的豪宅,总价值估算近三百亿,觉得这就是他的“财富堡垒”。 没错,这些是底气,但真正的庇护,是王健林给了他一个可以犯错、可以折腾的“事业孵化平台”。 王健林从没像许家印那样,执着于让儿子接手家业,反而给了他空间去搞自己的普思资本,这家公司在2022年确实遇到了麻烦。 但到了2023年底,债务问题已经通过资产处置全部搞定,这个孵化器,连“试错成本”都给你算进去了。 2024年,普思资本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与以往不同,这一次的资金来源不再依赖万达的输血,而是通过市场化方式募集而来,标志着这个投资平台已经完成了从“依赖型”到“自给型”的蜕变,也就是所谓的“孵化”成功。 普思资本团队主导的新能源项目,甚至在今年顺利登陆纳斯达克敲钟上市,回报率高达三倍,这不仅证明了团队的投资眼光,更展示了最高级的庇护:让企业最终强大到不再需要外部依赖。 与此同时,王健林父子在资本运作上上演了一场精彩的“二人转”,一方面,王健林选择做“减法”,通过出售万达在三四线城市的部分重资产广场,一口气回笼约31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偿还债务。 这一操作不仅缓解了短期的资金压力,也让外界看到了王健林在控制风险上的果敢与智慧。 另一方面,这一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集团整体负债率从2020年高达83%的惊人水平,稳步降至2024年的57%,显示出万达正在逐步摆脱高杠杆经营的束缚。 同时,集团核心商业管理业务的收入也实现了18%的同比增长,表明在减轻负债的同时,万达的盈利能力和运营效率并未受损,反而更加稳健。 这正是所谓的“固本”在削减风险的同时,把企业的根基扎得更稳,让未来的增长有坚实的支撑。 通过资本运作与投资孵化的双轮驱动,王健林及其团队不仅在短期内缓解了压力,也为万达未来的稳健发展和多元化布局奠定了基础。 企业在经历风浪之后,终于迎来了自我造血、自我成长的能力,也让王健林的商业智慧再次得以彰显。 父亲在收缩防守,儿子则在全球进攻。王思聪的“加法”做得更彻底。他在新加坡注册了新的投资平台,首期就募了5亿美元,背后金主甚至有中东主权基金。 这父子俩一个“固本”,一个“开源”,看似背道而驰,实则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风险对冲。父亲的稳健操作,为儿子在全球的风险投资提供了最坚实的后盾和容错空间,确保了家族总资本的安全和增值。 所以,王思聪的“不回国”,根本不是地理位置上的逃离,而是身份上的蜕变,他正在从一个具体企业的“准接班人”,进化成一个不受地域限制的“全球资本管理人”。 外界传他个人背负20亿债务无法回国,更是无稽之谈。那主要是公司层面的债务,他个人签证和出入境状态一切正常。 事实上,他虽然常居海外,但每月大约有一半时间都在中国内地考察项目,普思资本今年9月还在上海设立了新的办事处,这种全球飞的工作模式,是当代投资人的常态。
王思聪大概率不会再回国了,不是因为他欠了20亿,也不是王健林卖掉了48座万达,而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0-03 15:52:39
0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