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且不好施工。马伟明院士提出的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设想,植根于电磁发射技术的发展基础。 马伟明院士提出在青藏高原建2公里长电磁发射轨道的设想,看着大胆,实则每一步都踩在成熟的电磁发射技术基础上,绝非空想。 其实,这技术跟咱们听说过的航母弹射器是一个路子,都是靠电磁力推着东西往前跑,就像给物体装了个“电磁助推器”,只不过航母上的弹射器是推飞机,青藏高原的轨道可能是推火箭、卫星这类大家伙。 马伟明团队在电磁发射领域摸爬了十几年,早就把核心技术啃透了,最实在的例子就是咱们的福建舰航母。之前航母上的弹射器不是电磁的,是蒸汽驱动的,又笨重又费水,弹射一次得用一吨淡水,维护起来还得几百号人围着转,效率特别低。 马伟明团队攻克难关后,给福建舰装了电磁弹射器,这东西厉害在哪?轻重飞机都能弹,小到几百公斤的无人机,大到几十吨的战斗机,调整一下电流就行,而且能量利用率是老蒸汽弹射器的10倍。 咱们的歼-15舰载机在上面已经弹了成百上千次,次次成功,这说明大型电磁发射装置的可靠性早就经过了实打实的检验,青藏高原那2公里轨道,其实就是把航母上的技术放大、拉长,原理是相通的。 除了航母,电磁发射技术还在别的地方试过水。就比如海军的“海洋山”号军舰上,就装过试验用的电磁轨道炮,这炮不用火药,靠电磁力把弹丸加速到好几倍音速,能打几百公里远。 还有咱们潜艇上的电磁鱼雷发射装置,也是马伟明团队的成果,以前的鱼雷发射靠压缩空气,又占地方又吵,换成电磁驱动后,不仅节省潜艇空间,发射时还没噪音,在深海里也能正常用。 这些事情都说明,电磁发射技术既能适应航母的海上环境,也能扛住军舰的颠簸、潜艇的高压,那青藏高原的环境虽然特殊,技术上是能适配的,毕竟已经有过这么多复杂环境的应用经验。 反观国外的情况,美国早就开始研究电磁弹射,花了30多年才装到福特级航母上,而咱们只用了十几年就追上了,还实现了技术超越。 美国曾经在陆地上建过150米长的电磁弹射试验装置,验证了轨道长度对加速效果的影响,这也给咱们建2公里轨道提供了参考。 还有澳大利亚科学家早年间做过试验,用5米长的轨道把小弹丸加速到将近6000米每秒,这说明轨道越长,能提供的加速距离越充足,更适合发射重型载荷,马伟明院士提出2公里长度,正是基于这种对加速距离的精准判断。 为啥选在青藏高原建轨道?这里面也藏着技术考量。火箭发射时,刚开始速度慢,发动机效率特别低,浪费很多燃料。 如果用电磁轨道先给火箭一个初速度,再让发动机点火,就能省不少燃料,射程和载重都能提升。 青藏高原本身海拔高,空气稀薄,火箭飞起来阻力小,再加上电磁轨道的助推,就是“双重省力”。 如今,咱们在航天领域已经在搞电磁弹射火箭的研发了,叫“羽舟系列”,就是想把这种思路变成现实,青藏高原的轨道刚好能跟这个研发方向对接上,算是为未来的航天发射铺路子。 尽管专家说造价高、不好施工,这是工程层面的难题,但跟技术成熟度是两码事。 马伟明院士的设想,就是先看准了电磁发射技术的成熟度,再结合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提出来的,每一步都有实际的技术成果撑着,那些航母上的弹射器、军舰上的轨道炮、潜艇里的发射装置,都是这个设想最实在的技术支撑。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马伟明院士曾提出在青藏高原上,建一根2公里长的电磁发射轨道,经专家论证:造价太高
鹏天云光
2025-10-01 21:48: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