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

浅笑对风吟 2025-09-30 02:35:37

1945年,王世襄和袁荃猷结婚。婚后,王世襄发现妻子除了会剥蒜,其他家务活一概不会。一次,她把一颗葱层层剥光,剥完发现什么都没有,于是埋怨老王:“你是不是不会买葱,为什么葱里什么东西都没有?”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5年的北平,秋意正浓。 在燕京大学的校园里,王世襄第一次见到袁荃猷。 那时他正在指导学生论文,手里拿着个柿子,边吃边讨论学问。 吃完后,他巧妙地将柿子皮完整地放在桌上,这个有趣的细节让袁荃猷印象深刻。 她后来回忆说,这个看似随性的举动,反而让她看到了王世襄不拘一格的个性。 婚后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 袁荃猷出身书香门第,擅长琴棋书画,但对家务事却不太在行。 有一次,她准备做菜需要葱,却把整根葱剥得只剩一点点,还笑着对王世襄说:"你买的葱怎么这么小?" 王世襄见状也不恼,反而觉得妻子这般天真可爱。 这些生活琐事成了他们婚姻中的调味剂,让平淡的日子充满趣味。 随着岁月流逝,袁荃猷逐渐成长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女性。 她不仅熟练掌握了家务,还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成就。 她专注于古代音乐研究,在剪纸艺术和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 每当王世襄研究明清家具时,书桌旁总能看到袁荃猷俯身绘制素描的身影。 她的画作精细准确,连专业画家都为之赞叹。 他们的感情在抗战时期经受了考验。 王世襄前往重庆前,在袁荃猷的窗前放了一盆太平花。 分离的日子里,袁荃猷每天细心照料这盆花,在给王世襄的信中写道:"花开了,很像思念的样子。" 而王世襄在异乡奔波时,总会在信中描述见到的新奇事物,仿佛要与妻子分享每一个见闻。 1945年冬天,战争结束后的重逢格外珍贵。 王世襄带回一个精心制作的火绘葫芦片小盒,里面放着两颗红豆。 这个简单的礼物,承载了分离岁月里的所有思念。 同年年底,他们在亲友的祝福下结为夫妻。 婚后的生活充满了相互理解与支持。 王世襄经常需要外出工作,曾多次赴日本追回流失文物。 即便在新婚期间,袁荃猷也从未抱怨过分离。 她深知这些文物对丈夫的意义,总是说:"你去吧,家里有我。" 在她看来,支持丈夫的事业就是最好的陪伴。 在特殊年代里,他们的感情更加坚固。 当王世襄遭遇不公待遇时,袁荃猷始终站在他身边。 那时家庭经济拮据,全靠袁荃猷的工资维持生计,但她从未动摇过对丈夫的信任。 日常生活中,两人相处的方式简单而温馨。 王世襄亲切地称呼妻子为"荃荃",而袁荃猷则叫他的小名"长安"。 袁荃猷酷爱古琴,王世襄就不惜变卖物品为她购置名琴"大圣遗音"。 每当夜幕降临,书房里总会传来悠扬的琴声,而王世襄总是安静地坐在一旁聆听。 虽然袁荃猷不擅长烹饪,但王世渊主动承担了买菜做饭的任务。 每天清晨,他都会骑着自行车去菜市场,仔细挑选新鲜的食材。 回家后,两人一边用早餐,一边讨论当天的计划。 这个习惯保持了几十年,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最温馨的仪式。 在学术研究上,他们是彼此最好的合作伙伴。 袁荃猷为王世襄的著作《明式家具研究》绘制了七百多幅精细的图纸。 每一笔每一画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也见证着他们共同的学术追求。 1993年,他们共同决定将收藏的79件明式家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认为这些文物应该有一个更好的归宿。 晚年时光里,他们最喜欢在自家的小院里消磨时光。 袁荃猷照料着花草,王世襄则在一旁看书。 偶尔有鸽子飞过,两人会相视一笑,回忆起年轻时的趣事。 这种平淡而充实的生活,正是他们最珍惜的时光。 他们的感情就像最初的那盆太平花,需要日常的呵护与珍惜。 尽管经历时代变迁与人生起伏,他们的感情始终如涓涓细流,温润而持久。 王世襄曾说,他一生最大的幸运就是遇到了理解他、支持他的袁荃猷。 而袁荃猷也常说,能与志同道合的人相伴一生,是世间最幸福的事。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顽主”王世襄:收藏也是“体力活”)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浅笑对风吟

浅笑对风吟

关注我,一起看一看人间万千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