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胡适突发心脏病,倒地的瞬间,旁边的人都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但还是慢了

趣史小研究 2025-09-29 17:40:57

1962年,胡适突发心脏病,倒地的瞬间,旁边的人都积极地伸出援助之手,但还是慢了一步,他直直地倒下去,撞上了桌脚。 1962年在台北的一场酒会上。那天胡适心情相当不错,作为“中央研究院”的院长,主持新院士的欢迎会,跟老朋友、新同事高谈阔论,多喝了几杯。致辞的时候,声音洪亮,思路清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年过七旬的老人。谁能想到,就在散场前,他起身跟人道别时,连一声招呼都没来得及打,生命就戛然而止了。 现场有个好友叫王志维,反应最快,立马从胡适口袋里摸出常备的药片,撬开嘴就喂了进去,又是喂白兰地活血,又是上氧气袋,折腾半天,人还是没缓过来。医生赶到,摇摇头,急性心脏病,没救了。 这一下,整个文化圈都炸了。胡适这个人,一辈子都活在聚光灯下,连谢幕都这么突然,这么有戏剧性。 蒋介石亲自下令“高调治丧”,他写的挽联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宋美龄也穿着一身深色旗袍,去安慰胡适的遗孀江冬秀。有张老照片就记录了那个瞬间,江冬秀哭得站都站不稳,头发乱糟糟的,紧紧抓着宋美龄的手。那不是装出来的悲伤,是一个老太太,彻底失去了她的天。 聊起胡适,大家脑子里冒出来的词儿,不是“新文化运动领袖”,就是“白话文先驱”,要么就是那个主张“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大学者。没错,这些都是他。他在《新青年》上发一篇《文学改良刍议》,整个中国的文风都跟着变了。他考证《红楼梦》,说那是曹雪芹的自传,给“红学”开了个新门派。这些功绩,怎么说都不过分。 很多人不知道,胡适晚年的日子,其实过得挺紧巴。 1948年底,他选择离开大陆,先去了美国。在美国那几年,没了往日的光环,他就是个普通的退休学者。江冬秀不懂英文,出门买菜都得胡适陪着。他在给朋友的信里写:“在美国的日子虽然清苦,但有冬秀在,就觉得踏实。” 这话听着暖心,可背后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他得靠教书和演讲挣生活费,经济上并不宽裕。 1958年他回到台北当院长,薪水听着不低,但要维持一个大学者的体面,开销也大。他有心脏病,1961年就住了三次院,医生让他静养,他每次都笑着摆手,说躺着不动还不如多写几个字。其实呢?一方面是他天生是个闲不住的“工作狂”,另一方面,住院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他得省着花。 这种清贫,跟他那个“怕老婆”的名声一样,成了他人生的注脚。 说到“怕老婆”,这绝对是胡适身上最有趣的一个标签。他的太太江冬秀,安徽旌德县一个没念过书的农村姑娘,裹着小脚,比胡适还大一岁。这门婚事是胡适的妈包办的,他俩订婚13年,胡适从上海读到美国,愣是拖着不结婚。最后还是老太太装病,才把他骗回家完婚。当时所有人都觉得,这俩人过不到一块儿去。一个留洋博士,一个乡下主妇,能有啥共同语言? 一开始确实没有。胡适在日记里抱怨,跟冬秀聊不了学问,她只关心柴米油油盐。但江冬秀有她的厉害之处。 最经典的就是“菜刀事件”。1923年,胡适在杭州养病,跟他的伴娘,也是远房表妹曹诚英好上了。俩人过了三个月“神仙日子”,曹诚英还怀了孕。胡适也是昏了头,回家就跟江冬秀摊牌要离婚。他以为江冬秀会一哭二闹三上吊,没想到,江冬秀一声不吭地进厨房,抄出一把菜刀,拉过两个儿子,对着胡适说:“你要离婚可以,先把我和两个儿子杀了!” 胡适这个文弱书生,哪见过这阵仗,当场就怂了。这事儿之后,他再也没动过离婚的念头,反而对老婆多了几分敬畏。他跟朋友开玩笑说:“我这不是怕老婆,是尊重老婆。” 江冬秀虽然不识字,但大事上拎得清。她一直劝胡适别去碰政治,说你就是个教书的料。1938年,蒋介石任命胡适当驻美大使,江冬秀写信给他:“你是做学问的人,不是当官的料,别去蹚政治的浑水。” 后来胡适果然辞了大使,回北大教书。1948年,胡适决定离开北平,江冬秀收拾行李,扔了好多东西,唯独把胡适那70箱书看得比命都重,全都带走了。她知道,这些书才是胡适的根。 胡适这一辈子,学术上那么风光,政治上几度摇摆,但他的生活,他的家,始终被这个不识字的女人牢牢地拴着。江冬秀用她最朴素的方式,给了胡适一个安稳的后方。没有她,胡适可能还是那个大学者,但绝不会是后来我们看到的那个完整的胡适。 胡适去世后,江冬秀的世界也塌了。她把胡适的书房原封不动地保留着,每天都进去坐一会儿,一坐就是一下午。1975年,她也走了,享年85岁,最后和胡适合葬在一起。墓碑上,只有简简单单的五个字:“江冬秀之墓”。

0 阅读:1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