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嘴上说着要摆脱对中国产品的依赖,手里却攥着中国产的太阳能板、电动车电池和家电不放。2023年,欧盟从中国进口额创下5270亿欧元新高,不是因为政治正确,而是因为实在找不到更便宜、更稳定、更高效的替代品。 德国经济部私下承认,短期内中国在电池材料和新能源设备上的供应链无人能替;意大利总理访华后公开说,要的是稳定关系,不是脱钩。 这不是什么“感谢”,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的票。 你家阳台装的光伏板,大概率是中国产的;你孩子开的电动车,电池可能来自宁德时代;你冰箱里的保鲜技术,核心部件或许出自深圳。 这些都不是奢侈品,是普通家庭过日子的必需品。 欧盟一边启动反补贴调查,一边电价涨得厉害,老百姓只能更依赖中国货。 真要加关税? 算下来每个欧洲家庭每年得多花上千欧元——这笔账,消费者不傻,企业更不傻。 政策喊着“去风险”,市场却在说“离不开”。 这不是谁心软,而是中国制造业的底牌太硬:从原材料到组装,从研发到物流,整条链子又快又稳,成本还低。 你骂它,它照常发货;你禁它,它换个包装继续卖。 欧洲想绕开中国? 不是不想,是绕不动。 真正的脱钩,从来不是靠口号,而是靠替代能力。 而目前,这个能力,还没人有。
1943年10月2日,在法国的科西嘉岛,当地游击队员与纳粹德军发生了一场战斗,1
【22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