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不是因为有钱才当上五常,是仗打完后,椅子已经摆好了。 1945年,联合国刚开张,美苏英中法五家坐主桌——不是看谁GDP高,是看谁手里有枪、有地盘、有能拉帮结派的旧账。 二战时法国的表现堪称 “迷之操作”。德军的铁蹄踏过国境线,短短 43 天就让这个号称 “欧洲陆军强国” 的国家举起白旗。 维希政府更沦为纳粹帮凶,不仅为德军生产军用卡车,还输送数十万劳动力,在北非战场直接辅助德意联军作战。这样的 “战绩”,别说跟美苏英中比,就连波兰、印度这些贡献突出的国家都能甩它几条街。 最初的联合国蓝图里,根本没有法国的位置。1941 年《联合国家宣言》签字仪式,26 个国家代表齐聚一堂,法国连受邀的资格都没有。 1944 年敦巴顿橡树园会议敲定安理会框架,美苏英中四国闭门磋商,把法国彻底排除在外。美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康纳利当时毫不客气地调侃,美英苏中四国为反法西斯流尽鲜血,法国在这场战争里只算个 “小国玩家”,根本不够格。 法国的座位,是大国博弈的产物。苏联首先跳出来反对 “四国格局”。斯大林看着安理会里亲美的英国和中国,心里打了个算盘。他需要一个能对美国说 “不” 的角色,来打破英美主导的局面。 英国的心思更现实。二战掏空了大英帝国的家底,它根本无力独自撑起西欧防线。如果安理会里只有自己一个西欧国家,美苏两大巨头的压力会全部压在英国身上。英国急需拉一个西欧伙伴入局,既能分担压力,又能抱团制衡美苏。 美国一开始想推巴西上位,这个提议立刻被英苏联手否决。巴西对二战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更关键的是,苏联认定巴西也是亲美阵营的一员。选来选去,法国成了唯一的 “合适人选”。 戴高乐的硬气帮了大忙。二战末期,自由法国虽然峰值兵力只有百万,却牢牢控制着中东、北非、东南亚的大片殖民地。这些殖民地成了法国的重要筹码,让它在国际舞台上仍有话语权。 美军要求法国归还抢占的意大利领土,戴高乐直接下令,必要时可向美军开火。这种不怵英美的姿态,恰好戳中了苏联的需求。 1945 年旧金山会议成了转折点。这场从 4 月开到 6 月的会议,因常任理事国问题陷入僵局。此时地中海沿岸殖民地的独立浪潮突然爆发,苏联顺势向法国递出橄榄枝,暗示两国可联手应对。戴高乐立刻接招,公开宣称这类问题必须五国联合解决。 英国见状立刻松口。它清楚自己无力维持殖民体系,拉法国入常既能化解与法国的殖民利益冲突,又能打造 “欧洲代言人”。斯大林欣赏法国的强硬,认为这个国家未来能成为制衡英美的棋子。中国对西欧事务兴趣不大,自然表示赞成。 罗斯福的突然去世成了最后一根稻草。新上台的杜鲁门对国际格局尚不熟悉,美国提名的巴西已被否决,再无其他合适人选。他只能点头同意,让法国坐上那张早被各方算计好的椅子。 1945 年 6 月 26 日《联合国宪章》签署,法国正式成为五常之一。此时的法国经济凋敝,GDP 连美苏的零头都不到,但这丝毫不影响它的席位。戴高乐在回忆录里说得明白,他要让法国成为美苏之外的第三极仲裁者。 说到底,法国的五常席位从来不是 “赚来的”,而是 “凑出来的”。它是英国为西欧找的挡箭牌,是苏联制衡英美的棋子,是美国无奈之下的选择。 国际关系的本质从来都是实力博弈,所谓的 “资格”,不过是大国利益交换后摆好的家具。法国恰好站在了那个缺口上,顺理成章地坐上了那张早就备好的椅子。
无论拿破仑还是希特勒,他们都犯了一个很大的战略错误。不是不能去打莫斯科,但要
【166评论】【1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