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一个视频,鼻子瞬间就酸了。 对岸的一位军事专家,叫邱世卿,看着咱们福建舰弹射飞机的画面,一个大男人,眼眶都红了。 他说,这让他想起了甲午。 一百多年了啊。 那个刻在每个中国人骨子里的痛,那种被摁在地上摩擦的屈辱,那种眼睁睁看着家被砸、国被分的无力感,几代人都忘不了。 那时候,我们的水兵,开着买来的铁甲舰,用命去撞人家的船。 我盯着屏幕,舰载机被弹出去那一秒,耳边“咻”的一声,像有人把百年前的炮弹破风声也一起甩过来了。弹幕齐刷刷飘“泪目”,我原本想笑大伙儿矫情,结果鼻子比手诚实,先酸为敬。那一刻,我忽然懂了——邱世卿不是哭航母,是哭“我们终于不用再用胸口去堵炮口”。 甲午到底啥概念? 咱爷辈说的“沉”,是字面意义的沉。 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下令撞吉野,船肚子先挨雷,像被巨锤砸开的铁皮罐头,海水咕咚咕咚往里灌。锅炉爆炸,火舌卷着人一起飞,天上是黑烟,水里是血沫,三百多条命,十分钟内集体下线。更憋屈的是——炮弹打出去,里头掺沙子,炸不开,人家弹弹开花,我们这边咣当一声铁疙瘩,跟扔石头似的。那种“老子跟你拼了”的怒吼,其实是“老子没招了”的哀嚎。 后来咱干啥? 买船、租船、抄船,抄一半发现图纸是人家故意给错的,螺丝孔都对不上。 抗战时,长江里漂的还是木船架机枪;解放金门,渔船装钢板当“土坦克”;88年南沙,战士蹲高脚屋,脚一滑就掉海里喂鲨鱼。 直到2012年辽宁舰来,咱才第一次摸到正经航母的栏杆——还是买的二手壳子,焊了层新漆,心里直打鼓:这回能不能成? 福建舰不一样,电磁弹射,自己攒的。 甲板三条弹射槽,像给飞机装了个超级弹弓,三十吨重的歼-15,嗖一下扔上天,比迪士尼过山车还刺激。 邱世卿红眼,就因为“弹出去的是飞机,拉回来的是底气”。 我补一句:那底气叫“终于不用签丧权辱国的条儿”。 可也有人泼冷水: “一艘船就能洗掉甲午?别自我感动。” 我认一半。 船是船,心是心。 硬件满血,软件也得跟上,不然就是北洋水师2.0。 当年北洋也是“亚洲第一”,结果军官在岸上抽大烟,炮弹经费被老佛爷拿去过生日,一打仗全露馅。 今天咱得盯紧——后勤、训练、腐败、吹牛逼,一样都不能放飞。 不然下次哭的可就不是“终于赶上”,而是“怎么又掉坑”。 说个真事。 我高中同学他太爷爷,是定远舰的水手。 家里留一块变形的铜片,说是炮弹皮,传了三代,当传家宝。 同学小时候拿来当玩具,被爷爷一顿胖揍: “你丫知道这啥?这是咱家当年拿命买的教训!” 后来同学考上海军工程,福建舰海试那天,他把铜片带上甲板,拍照发群,配文只有仨字: “爷,稳了。” 铜片锈得发黑,甲板亮得晃眼,新旧同框,像两个时空竖中指—— 过去:我惨。 现在:我罩得住。 说到这儿,眼泪该收。 航母不是万能钥匙,但它是敲门砖—— 让对手想掀桌子前,先算算成本; 让商船过马六甲时,背后有影子罩着; 让渔民在南海捞鱼,心里不虚。 和平从来不是“我想和平”就能和平,是“我敢打,但我不打”才配谈和平。 邱世卿那滴泪,说白了,就是“咱终于有资格说‘不’了”。 别急着唱高调,也别忙着泼冷水。 历史像老家那口咸菜缸,味儿冲,但下饭。 咱们要做的,就是别让下一辈还靠“撞船”换尊严。 甲板还在烫,飞机还会飞,故事没完,下一页写啥,看我们怎么落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刷到一个视频,鼻子瞬间就酸了。 对岸的一位军事专家,叫邱世卿,看着咱们福建舰弹射
三色堇芳草湾
2025-09-28 06:25:49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