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俄罗斯少校拉响了手雷,与叛军同归于尽。然而没想到,牺牲后,俄少校的遗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9-27 14:30:30

2018年,俄罗斯少校拉响了手雷,与叛军同归于尽。然而没想到,牺牲后,俄少校的遗体竟被另一支叛军“沙姆军团”给偷走了。 2018年,当时叙利亚那地方打得跟一锅开了的热粥似的,谁也看不清明天。俄罗斯的飞行员,天天在天上飞,跟死神掰手腕。咱们要说的这位主角,叫罗曼菲利波夫,一个少校,王牌飞行员,飞的是苏-25攻击机,专门干“舔地”的活儿,说白了,就是低空冲下去,把地面上的叛军连锅端。 2月3号那天,菲利波夫跟往常一样,驾着他的“老伙计”在伊德利卜省上空执行任务。突然,飞机一震,一枚不知道从哪个疙瘩里窜出来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结结实实地啃在了他的飞机上。飞机拖着黑烟往下栽,他跳伞了。 他落地后,没有投降。靠着一把手枪跟叛军对射。子弹打光了,叛军也围上来了。就在那帮人以为抓到个大活口,准备上来捆他的时候,菲利波夫干了件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事。他拉响了身上最后一颗手雷,嘴里吼着:“这是为了我们的兄弟们!” “轰”的一声,同归于尽。 一个军人的生命,以最壮烈的方式画上了句号。这事儿后来被追授“俄罗斯英雄”称号,普京亲自签的令。 菲利波夫用手雷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却没能保住自己遗体的安宁。杀死他的那伙叛军,是当时臭名昭著的“征服沙姆阵线”。他们拿到了菲利波夫的遗体,这在他们看来,是个天大的筹码,可以跟俄罗斯政府谈条件,换钱、换俘虏,怎么算都赚。 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还没等HTS把这“宝贝”捂热乎,另一支叛军,叫“沙姆军团”的,不知用了什么法子,愣是把菲利波夫的遗体给“偷”走了。 你说这叫什么事儿?人死了,尸骨未寒,反倒成了各路人马争抢的“香饽饽”。这个“沙姆军团”背后是土耳其撑腰,他们把遗体弄到手,目的就不一样了。他们不找俄罗斯要钱,而是把它当成一个政治工具,转身就交给了土耳其。最终,通过土耳其和俄罗斯的情报部门一通操作,菲利波夫的遗体才被换了回来。 一个英雄的牺牲,牵扯出战场背后错综复杂的利益交换和政治博弈。他的死,像一颗石子,在叙利亚这潭浑水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各路鬼神都现了形。 七年过去了,之所以今天又把菲利波夫的故事翻出来,是因为感觉风向全变了。当年,菲利波夫是死在千里之外的战场上,死得明明白白,对手是谁,为何而战,一清二楚。他的牺牲,虽然惨烈,但充满了古典式的英雄主义色彩。 可现在呢?看看最近俄罗斯发生的事儿。 斯塔夫罗波尔市的副市长古尔齐耶夫,一个34岁的退役少校,也在俄乌冲突里拿过勋章的战斗英雄,在自己家门口被炸死了。一场典型的“斩首行动”,爆炸物就藏在他一个熟人身上,靠近他时引爆。谁干的?没人承认。 往前倒,4月25号,俄军总参作战总局的副局长莫斯卡利克,在莫斯科遇袭身亡;再早点,三防部队司令基里洛夫,也是死于一场精心策划的爆炸。这些袭击,手法都极其相似:精确的情报,预先设置的爆炸物,一击致命。 如果说菲利波夫面对的是战场上看得见的敌人,那今天俄罗斯的军官们,面对的则是藏在阴影里的幽灵。你甚至不知道子弹会从哪个方向飞来,是来自外部的渗透,还是内部的背叛。 堡垒,很多时候真的是从内部攻破的。 普京今年年初就公开讲,要严打内部的叛徒和间谍。这话不是随便说说的。前阵子爆出来一个更吓人的事:俄罗斯一个战略核基地的200万份机密文件,居然被负责建设的承包商直接传到云服务器上,没加密。西方的报纸把这个基地分析得底朝天,连洗手间在哪儿,摄像头是什么型号都标出来了。你说这离不离谱? 这就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牺牲”这个词的重量了。菲利波夫的牺牲,重如泰山,他用生命捍卫了军人的荣誉,他的故事能写进教科书,激励一代人。可古尔齐耶夫这些在本土被“斩首”的军官呢?他们的死,同样是为国捐躯,却死得憋屈,死得不明不白,甚至带着一丝诡异的色彩。 这反映出一个残酷的现实:战争的形态彻底变了。不再是单纯的阵地对决,空战格斗。情报战、渗透战、心理战,这些看不见的战线,可能比真枪实弹的战场更加致命。一个英雄在战场上倒下,会激起整个民族的同仇敌忾。可一个又一个高级军官在后方被定点清除,带来的更多是恐慌和猜疑。它在动摇一个国家最根本的安全信任。 从菲利波夫到古尔齐耶夫,从叙利亚的沙漠到莫斯科的街头,七年时间,我们看到的是俄罗斯所面临威胁的急剧演变。过去,敌人是远方的叛军和恐怖分子。现在,敌人可能就是你身边那个“熟人”,可能是网络上的一串代码,也可能是内部被收买的“自己人”。 这场旷日持久的冲突,像一台巨大的X光机,把俄罗斯内部的种种问题都照得清清楚楚。军队的实力、防空系统的漏洞、内部安全防范的松懈,这些过去被隐藏在强大外表下的裂痕,如今都暴露在全世界面前。

0 阅读:27

猜你喜欢

司马槑谈过去

司马槑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