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欧洲的小偷居然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可以去偷中国人的钱财和物品,但是绝对不能偷中国人的手机。 米兰地铁门即将合上的瞬间,一只手突然从人群里伸出来,攥走了中国女留学生的手机。 同行的姑娘猛地用肩膀顶住正在闭合的金属门,刺耳的摩擦声里,门硬生生被扒开一道缝隙,三个人踩着台阶冲了出去。 这场追缉持续了整整四十分钟,从站台追到换乘通道,中途遇到地铁警察加入,最后在路人绊倒小偷的助力下,终于将人擒获。 事后姑娘在社交平台发视频感叹,手机里有护照照片、支付密码,丢了就等于在异国他乡断了手脚。 这段获150万点赞的视频,恰好印证了欧洲小偷圈里流传的奇怪规矩:可以碰中国人的包,但千万别碰他们的手机。 这种看似荒诞的共识背后,藏着中国游客在海外应对偷窃的态度巨变。 从曾经的忍气吞声,到如今的合力反扒,几年前可不是这样。 那时的中国游客,在欧洲小偷眼里就是“移动的钱袋”。 2025年2月,郭富城妻子方媛刚到米兰机场,价值不菲的手提包就被抢走,里面装着所有证件和相机。 演员孙坚更倒霉,2025年4月在巴塞罗那三天内连丢两次包,连五星级酒店早餐时都被偷。 报警时连跑三家警局才拿到回执单,警察告诉他“这里一天几万起偷盗,找不回来的”。 而小偷们盯紧中国人,算的是笔“稳赚不赔”的账。 以前中国游客习惯带大量现金,英国保险公司调研显示,意法西的小偷最爱盯中国人,摸一次可能就拿到别人几个月工资。 加上语言不通,报案流程复杂,2025年上半年欧洲针对中国游客的盗抢案同比涨了47%。 但破案率还不到15%,追回财物的比例更是低于7%。 这种“偷了白偷”的环境,让小偷们有恃无恐。 变化是悄无声息发生的,最先让小偷们头疼的是“钱不好偷了”。 现在去巴黎老佛爷百货买奢侈品,在罗马地铁买门票,掏出手机扫扫就能付款。 欧洲80%的商户能刷银联卡,600多万家店支持微信、支付宝支付,谁还愿意揣着厚厚的欧元现金? 有小偷在巴塞罗那街头摸了个中国游客的钱包,打开一看只有几十块零钱,气得当场扔在了垃圾桶里。 更让他们犯难的是中国手机“碰不得”。 牛津大学一位中国博士生在伦敦被抢手机后,靠着手机的“查找设备”功能,顺着定位追了三条街,把小偷按在墙角等警察。 国产手机的防盗技术更是让赃机成了“烫手山芋”,华为、vivo等品牌的设备就算被关机拔卡,也能通过蓝牙连接附近设备模糊定位。 欧洲被盗手机里80%是iPhone,因为转手容易,而国产手机不仅难破解,黑市老板都不敢收,怕被定位找上门。 小偷们很快发现,偷手机不仅赚不到钱,还可能引火烧身。 这种硬气背后,是越来越完善的“反扒防护网”。 中国驻米兰总领馆频繁发布安全提醒,教游客保存护照照片、低调出行,遇盗抢后如何联系使领馆补办证件。 这种“游客反制+警方联动+路人协助”的合力,让小偷们彻底慌了神。 但这背后更该看到的,是中国游客的权益意识觉醒。 手机不再只是通讯工具,而是承载支付、证件、导航的“数字生命线”,捍卫手机就是捍卫在异国他乡的生存秩序。 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沉默走开,到米兰地铁的追缉呐喊;从“破财免灾”的自我安慰。 到“绝不妥协”的主动维权,中国游客用行动改写了小偷眼里的“软柿子”标签。 那些被追回的手机、被送的锦旗、被重视的报案,都在诉说一个变化:海外出行,我们不惹事,但也绝不怕事。 欧洲小偷的“不偷手机”共识,终究是场被动的妥协。 而中国游客从“沉默羔羊”到“主动博弈”的转变,才是真正的底气。
这位美国籍的中国媳妇说得真好,我听了才知道,我生在中国,本身就值700万人民币啊
【14评论】【13点赞】
用户97xxx45
每个人的遭遇都一定配得上自己的认知,出了中华,不是蛮夷就是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