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倒众人推,印度这次是真没统战价值了 正在进行的联合国第80届大会上,土耳其、沙特、马来西亚全部指责并揭露印度非法占领克什米尔的真相。 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联大发言中直指,印度自2019年废除宪法第370条以来的一系列操作,正在彻底摧毁克什米尔问题的政治解决基础。 他特意拿出联合国安理会1948年第38号决议和1949年第39号决议原文,强调这些文件明确要求通过自由公正的公民投票决定地区归属,而印度的实际行动完全背离了自身早年作出的承诺。 埃尔多安的发言没有回避敏感细节,他提到印控区域内仍在实施的《武装部队特别授权法》,指出这种赋予军方过度执法权的制度,已成为当地人权灾难的直接诱因。 紧接着登场的沙特代表态度更为强硬。作为印度第三大石油供应国,沙特此前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始终保持沉默,如今却打破了这种默契。 沙特代表团在发言中明确表示,印度单方面将克什米尔拆分为两个中央直辖区的做法,构成了对地区主权现状的非法改变。发言者特意提及2025年4月莫迪访沙时的合作承诺,暗指能源合作不能成为忽视人权问题的挡箭牌。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的发言则聚焦于民生灾难。他列举的数据让在场代表倍感震撼:2019年以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累计关闭互联网超过500天,近8.5万名非本地人口获得居住权,原有人口结构被强行改写。 安瓦尔强调,作为2025年东盟轮值主席国,马来西亚坚决反对任何以武力改变争议地区现状的行为,这种做法不仅违反国际法,更会埋下长期冲突的隐患。他的发言得到了多个东盟国家代表的点头认可,显然这种立场并非孤例。 这三国的集体发难,戳破了印度多年来营造的“国际社会默认克什米尔现状”的假象。 克什米尔争端作为联合国成立以来最悠久的冲突之一,根源早在1947年印巴分治时便已埋下。1948年印度军队的非法进驻引发第一次印巴战争,联合国安理会随即介入并通过决议,明确要求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地区归属。 印度当时签署了相关承诺,却在后续七十余年里持续以武力维系统治,先后与巴基斯坦爆发四次大规模战争,多次将地区推向核冲突边缘。 2019年成为局势恶化的关键转折点。莫迪政府修改宪法取消克什米尔特殊地位,随即增兵50万强化管控,逮捕上千名政治活动人士和意见领袖。这种高压政策非但没有带来稳定,反而激化了当地矛盾。 2025年4月发生的帕哈尔加姆镇恐袭事件,造成至少25人丧生,成为近二十年来最严重的同类事件,施暴的“克什米尔抵抗阵线”明确将袭击动机指向印度的人口政策。 印度政府试图通过举办G20旅游会议彰显管控成效的努力,也因这次恐袭彻底破产,大量游客取消预订,机场周边道路陷入拥堵,机票价格暴涨三倍以上。 国际社会的态度转变并非偶然,印度所谓的“统战价值”正在快速缩水。过去印度凭借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人口基数,成为美俄等大国积极争取的合作对象,这种优势一度让其在克什米尔问题上获得默许空间。 但2025年的局势已发生根本变化,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在4月的表态中明确呼吁印巴保持克制,拒绝偏袒任何一方;美国虽表面支持印度,却始终回避军事介入承诺,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关税博弈上。两大国的中立立场,让印度失去了最关键的外部支撑。 伊斯兰世界的集体发声更具杀伤力。伊斯兰合作组织多次发表声明,要求印度撤销2019年以来的所有单边措施,这一立场如今已转化为核心成员国的直接行动。 沙特与巴基斯坦的战略防御协议,意味着海湾地区军事力量正式介入南亚事务;土耳其长期以来的持续关注,将克什米尔问题纳入了中东地缘博弈的框架;马来西亚则借助东盟轮值主席国身份,推动地区国家形成统一立场。这三个国家的联动,彻底打破了印度试图孤立巴基斯坦的外交策略。 印度自身的操作失误加剧了困境。莫迪政府试图以“发展叙事”掩盖治理危机,却始终拿不出解决克什米尔问题的政治方案。《 武装部队特别授权法》带来的过度执法引发广泛不满,外来人口涌入导致的文化冲突持续发酵,这些问题都让国际社会看清了印度管控政策的失效本质。 在第80届联大围绕“促和平、发展、人权”的主题讨论中,印度的做法恰好触碰了所有敏感点,成为众矢之的实属必然。 曾经被印度视为外交资本的“统战价值”,正在被自身的短视政策消耗殆尽。大国博弈中的利用价值不再坚挺,伊斯兰世界的集体反对形成合力,国内治理的困境又难以遮掩,多重因素叠加下,才有了联大上三国齐发声的“墙倒众人推”局面。
印度网民在外网提问:明明印度士兵可以在一两周内占领中国,为什么莫迪还不向中国宣战
【229评论】【7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