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妃子下葬的时候,要堵上肛门?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处   考古队员打开一处

南风意史册 2025-09-27 08:50:17

为什么古代妃子下葬的时候,要堵上肛门?这正是古人的智慧之处   考古队员打开一处墓葬时,在遗体肛门位置摸到一块拳头大的圆柱形玉石。有人当场嘀咕:“好好的陪葬,咋放这么个东西?”   可跟着挖马王堆汉墓时,又在女墓主的遗体旁发现了一样的玉石,后来专家才说,这不是怪东西,是古代妃子下葬时必用的 “肛门塞”,看着别扭,其实藏着古人的防腐智慧。   要弄明白为啥这么做,得先懂皇家的 “面子规矩”。在古代,妃子不只是皇帝的妻子,更是皇家尊严的 “活招牌”,就算死了,也得保持体面。   普通老百姓下葬,大多裹块布、挖个坑就完了,可皇家不行,要是遗体腐烂,体液从肛门、口鼻流出来,弄脏棺椁、毁了容貌,那就是 “丢了皇家的脸”,是绝对不能忍的。   所以对皇家来说,“防腐败” 和 “保体面” 是一回事,而肛门是最关键的 “突破口”。人死后身体会变质,肚子里的液体、气体最容易从肛门流出来,一旦流了,不仅体面全没,后续的防腐手段也会失效。   古人试过很多办法,最后选了玉石。 玉硬、密度高,塞进去能严严实实地挡住体液,而且玉不容易坏,能一直 “守着” 关键部位。   到了汉代,这办法还发展成了一套规矩,叫“玉九窍塞”。就是用玉做的小物件,堵住眼睛、鼻子、嘴巴、耳朵、肛门、尿道这九个 “窟窿”,其中肛门塞做得最大、最厚实。   刘胜墓里的肛门塞,一头粗一头细,刚好能卡住,表面磨得光溜溜的,一看就是专门做的。   古人觉得,玉能 “锁住身体里的精气”,不让这些 “能让尸体坏得慢的东西” 跑掉;现在看,其实是玉的特性起了作用,严丝合缝地堵住,体液流不出来,腐败自然就慢了。   但光靠一块玉还不够,古人还配了一套“组合拳”。就说马王堆汉墓的女墓主,她下葬时,先被裹了二十多层丝布,像包粽子一样隔绝空气;棺椁外堆了青膏泥和木炭,挡住潮气;棺里还撒了朱砂和水银,这些东西能杀细菌,不让尸体烂得快。   可这里有个关键:要是肛门没堵好,体液流出来,会把朱砂、水银冲散,丝布也会被弄脏,整套防腐系统就垮了。所以考古时发现,马王堆棺里的朱砂分布得特别均匀,就是因为肛门塞没让液体漏出来,药效才保住了。   有人觉得这做法 “不体面”,其实古人比谁都讲究。给妃子塞肛门塞时,会让专门的工匠来做,动作轻,还会选打磨光滑的玉,怕弄伤遗体。   而且这不是随便搞的 “土办法”,《汉书》里都写了:“口含玉石,欲化不得”,意思就是用玉堵住窍口,尸体就不容易腐烂。   后来挖出来的很多皇家陵墓,比如唐代的一些妃子墓,都能看到这样的玉塞,有的遗体保存得还很完整,连脸上的纹路都能看清。   现在回头看,古代妃子下葬堵肛门,真不是什么 “陋习”。在没有冰箱、没有化学防腐剂的年代,古人靠观察,找到了“肛门是防腐关键” 的规律,凑出了一套 “组合防腐法”。   既保住了皇家的体面,又实现了遗体长期保存,这是古人在有限条件下,琢磨出来的真智慧。   信息来源: 百度百科|古代保存尸体 百度百科|玉九窍塞   文|黑子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0

猜你喜欢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