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真是缺乏远见,在云南待了那么久,手握十多万精兵,这时候如果南下东南亚,攻下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26 23:44:48

吴三桂真是缺乏远见,在云南待了那么久,手握十多万精兵,这时候如果南下东南亚,攻下泰国、老挝、越南等地,450多万平方公里,差不多相当于半个中国,不用和康熙硬碰硬,还可能获得康熙的支持,民族英雄的称号肯定是跑不了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吴三桂手下的队伍以骑兵为主,这些战马驰骋在北方草原和华北平原无往不利,可一旦进入山岭密布、雨林遍布的热带地区,那份优势就大打折扣,湿热气候、瘴疠疾病、狭窄山道,对北方军人来说都是天敌。   再把周边环境细看,那时候的越南本就是一片紊乱,北有郑氏,南有阮氏,几十年打个不停,中央控制力极弱,老挝的兰沧王国更是内讧不断,贵族争权夺利,地方诸侯各自为政,军事力量杂乱不堪,泰国的大城王朝看似繁盛,但真正的主力放在中部和南部,北部边境防线空虚,可以说,南边确实存在趁虚而入的可能,假如吴三桂用兵得当,有可能短期内占下大片土地。   问题是,打下和守下完全不是一回事,热带疾病不是靠几味草药就能解决的,运粮线一旦拉长,部队消耗会迅速增加,要真正把这些地区变成牢靠的后方,需要长期经营,而这对当时的吴三桂并不现实。   更重要的,是他内心深处的选择,吴三桂已经在云南扎根多年,部众家属安顿在此,田宅人脉都在西南,如果贸然全军南征,相当于舍弃了原本稳固的根据地,对将领和家属来说,不仅要历经长途跋涉,还要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这无疑会动摇他们的归属感。   此外,他的观念也牢牢束缚着他,那时的中国士大夫和军人心里,始终认定中原是天下之心,夺取中原才算真正的王业,而蛮荒之地纵然攻下,也缺乏正统的意义,吴三桂本人在明、清两朝之间徘徊多年,终究没有跳出这种文化框架,在他看来,只有占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那片核心地区,才能在正史留下名字。   年龄因素同样不能忽视,六十多岁的人,已经很难规划一场十年二十年的开疆大业,他需要一个立刻显效的结果,于是,当康熙下令削藩触碰到他的根本利益时,他倾向于选择立刻亮剑,这也是后来三藩之乱迅速爆发的直接诱因。   吴三桂的反叛在初始阶段声势浩大,军队势如破竹,接连攻下多地,一度吞并了半个南中国,可惜的是,这种扩张过度依赖补给,一旦后勤衔接不力,就难以持久,更糟糕的是,他的盟友很快动摇,被清廷分化瓦解,导致战局迅速逆转,几年之间,气势如虹的起兵变为仓皇退守,病中的吴三桂仓促称帝,不久便去世,继承人缺乏根基,最终在昆明覆灭,三藩之乱拖延八年,南方百姓流离失所,然而吴家则就此湮灭。   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到,吴三桂的失败不仅是战略问题,更是思维局限,他手中拥有巨大的武装力量,本来可以选择另一条道路,哪怕是开拓边疆,哪怕是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政权,都比直接与清廷面对面死拼更具生存机会,但他的眼光始终锁定在中原,既忽视了外部广阔的舞台,也没有勇气真正放弃旧有根基。   有人或许会说,即使他南下,也未必能善终,确实如此,南方的复杂环境、多民族差异、长期治理难题,都会让新政权充满变数,但与全面摧毁自家基业相比,这条路至少能提供一种延续的可能。   吴三桂的境遇,折射出一种深层的文化传统,自古以来,中国的政治文化更强调内部统一,而不是向外寻找空间,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郑和下西洋那样的壮举,最终昙花一现,始终没被当成主线去延续,在这种氛围里,吴三桂几乎不可能作出彻底背离“中原中心”的决定。   信息来源:红网《342年前的3月23日,吴三桂反清,在衡阳称帝》    

0 阅读:146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