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政府宣布了! 9月24日,菲律宾政府宣布可能延长大米进口禁令并考虑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农民利益。 丰收季节本该是喜悦的,菲律宾农民却面临艰难处境。稻谷收购价暴跌至每公斤8比索,远低于12-14比索的生产成本,让许多农民血本无归。农业部长劳雷尔9月24日透露,政府不仅考虑延长原定60天的大米进口禁令,还可能将进口关税从15%提高至35%。 为啥丰收了反而亏得更惨?根子就在便宜的进口大米堵死了销路。今年上半年菲律宾自己就收了 908 万吨稻谷,产量不算低,可偏偏赶上印度解除大米出口禁令,周边国家的便宜大米像潮水一样涌进来。这些进口米成本低,贸易商一转手就能赚差价,自然懒得给本地稻农抬价。 去年 7 月政府为了平抑物价,把进口关税从 35% 降到 15%,当时市民拍手叫好,可没人想到,这一刀砍下去,最后疼的是地里的农民。 现在市场上的进口米零售价有的才 39 比索一公斤,比本地米还便宜,贸易商压价就更有底气了,反正不愁没米卖。 可能有人要问,政府早干啥去了?其实菲律宾早就想护着农民。2019 年就设了个大米竞争力增强基金,每年从关税里拿出 100 亿比索补贴稻农,买种子、搞技术培训都从这里出钱。2020 年关税收了 154.9 亿比索,2021 年更是收了 190 亿比索,补贴也跟着涨。 今年 6 月还把这笔钱提到了每年 150 亿比索,计划延到 2031 年,就是想让农民能用上好种子、好技术。 可架不住进口米太便宜,2024 年关税一降,进口量一下就上去了,补贴这点钱根本填不上价格暴跌的坑。就像曼努埃尔说的,政府给的种子确实好,产量比以前高了,可卖不上价,产再多也是白搭。 这次提关税、延禁令,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把关税从 15% 涨回 35%,进口米的成本一下就高了,贸易商再想靠进口米压价就没那么容易。 之前 9 月 1 日开始的 60 天禁令已经有点效果,马尼拉市场的本地米收购价从 8 比索涨到了 10 比索,虽然离成本线还远,但总算有了点盼头。 要是能延长禁令,再加上关税上涨,说不定能把收购价拉回成本以上。毕竟菲律宾人一年要吃 1300 多万吨大米,本地产量能占七成多,只要把进口的口子收一收,本地米的销路自然就宽了。 有人担心这么干会让市民买米变贵,其实政府早留了后手。之前搞的 “KADIWA” 平价市场,已经在卖每公斤 20 比索的大米,这里面政府每公斤补贴 13 比索,中央和地方各出一半,就是怕米价涨了老百姓受委屈。 而且这次政策是 “临时性” 的,等农民的收购价稳住了,市场平衡了,说不定还会调回来。2023 年的时候,国际米价涨得厉害,政府就临时降过关税,还设了 41 比索的米价上限,给零售商发补贴,可见不是一刀切,是看着情况灵活调整的。 说到底,菲律宾的稻农太不容易了。他们人均耕地少,种地全靠天吃饭,台风一来就可能颗粒无收,好不容易风调雨顺丰收了,又被进口米挤得血本无归。 而且他们种稻子的成本真不低,种子、化肥、农药一样都不能少,不像那些大农场能机械化种植,他们全靠人工,辛苦不说,抗风险能力还弱。 2023 年的时候,干稻谷收购价还能到 21.07 比索一公斤,农民种一亩地能赚点钱,今年跌到 8 比索,等于一年的辛苦全打了水漂,换谁能扛得住? 政府这次出手,其实也是在给农业 “补课”。这些年菲律宾一直想实现大米自给自足,搞了 “Masagana 200” 计划,想让杂交稻每公顷产 10 吨,这样农民每公顷能赚 7 万比索。 可理想归理想,现实是农民缺技术、缺资金,光靠喊口号没用。这次通过关税和禁令把市场让给本地米,再用关税收入补贴农民搞生产,其实是一套组合拳 —— 先保住农民的命,再帮他们把种地的本事提上去。 说句实在话,稻农们要的从来不是施舍,只是卖粮的钱能回本,能让家人吃上饱饭。现在菲律宾政府把进口的门关上点、把关税提上去,看似是限制贸易,实则是在救那些靠土地吃饭的人。 要是再不管,可能明年就没人愿意种稻子了,到时候全靠进口,米价涨得更厉害,最后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希望这次的政策能真的落到实处,别让贸易商再偷偷压价,别让补贴款打了折扣。也盼着那些稻农能早点把收购价盼回来,下次丰收的时候,能真的笑出来 —— 这才是丰收该有的样子啊!
去年阿根廷经济崩得连卫生纸都抢,外债堆到2767亿美元,比索贬值400%像坐过山
【85评论】【7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