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突然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将原定60天的大米进口禁令延长时间,并提高进口关税,从15%提高到35%。 又一次封闭大米进口,农民和穷人都要遭殃。农民希望收购价提高,农民也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但农民希望的价格和实际价格之间存在很大差距。 本以为政府关了进口大门,自家种的稻谷能卖个好价钱,结果呢?收购价低得能让人哭出来。菲律宾农业产业联合会刚统计的数,好些地方稻谷收购价跌到了每公斤 8 比索,可种稻谷的成本早就涨到 12 到 14 比索了。这意味着农民种一斤稻子就得亏 4 到 6 比索,收得越多亏得越狠,这不就是逼着人往绝路上走吗? 马科斯总统嘴上说要把收购价提到 16、17 比索,可这话说了跟没说一样。农民们等到花儿都谢了,等来的还是亏本买卖,好多家庭只能靠举债维持下一季种植,债务像雪球越滚越大,这辈子都未必能还清。 有人可能会问,关了进口,国内米价该涨了吧?可农民根本拿不到涨价的好处,钱全被中间商赚走了。就像之前洋葱的事儿,农民 8 比索一斤卖给中间商,到市场上直接飙到 700 比索,翻了近百倍。 大米也好不到哪儿去,去年政府把关税降到 15% 时,马尼拉米价还能维持在 55 比索左右,现在关了进口、涨了关税,零售价眼看就要往上涨,可农民的收购价愣是纹丝不动,这差价全进了中间商的腰包。 更让人寒心的是政府那些所谓的 "扶持政策",全是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之前搞的 "大米竞争力提升基金",每年拿 100 亿比索补贴农业,一半都用来买农机,可那些农机根本不适合菲律宾的小块田地,只能扔在库房里吃灰。 去年给内格罗斯岛的农民发 5000 比索现金补贴,听起来不少,可连买两袋化肥都不够,罗宾说得实在:"我们不要这种施舍,就想要个稳定的收购价"。 农民们种粮本来就难,菲律宾年年遭台风洪水,去年 7 月一场洪水就淹了卡巴坎市 15000 亩稻田,产量直接减半,现在还要顶着亏本的风险种地,谁还有心思好好种粮? 再说说穷人的日子,这政策一出来,他们最先扛不住。菲律宾人有多离不开大米?2023 年人均一年要吃 151.3 公斤大米,是咱们中国人的两倍还多,普通家庭买米的钱占了预算的 10%,贫困家庭更是高达 20%。 这意味着一个穷人家,每赚 5 块钱就有 1 块钱要花在买米上。现在市场上大米已经卖到 40 比索一公斤了,进口禁令一延长,关税一提高,供给肯定跟不上,米价只会涨得更凶。 要知道菲律宾去年光大米就进口了 478 万吨,越南大米占了 356 万吨,这么大的缺口哪是国内这点产量能补上的? 之前政府试过卖 20 比索一公斤的平价米,结果因为选举被紧急叫停,穷人刚看到点希望又破灭了。现在米价要是再涨,穷人只能少吃米、吃差米,甚至饿肚子。 有记者在棉兰老岛看到,不少贫困家庭已经开始掺着玉米粉做饭,原来一顿能吃两碗米饭,现在只能省着吃一碗,孩子们饿得直哭。联合国早就说过,菲律宾有两成人口面临饥饿风险,这政策一实施,不知道又要多多少吃不上饭的人。 而政府去年 7 月为了平抑米价,刚把关税从 35% 降到 15%,鼓励进口,现在才过一年多就翻脸,又要关大门、涨关税。这种摇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把农民和穷人都坑了。 农民被政策折腾得没心思种地,穷人被米价压得喘不过气,只有那些中间商和大粮商在背后偷笑,他们一边压低收购价剥削农民,一边抬高零售价坑害穷人,成了政策最大的受益者。 菲律宾农业的病根其实早就有了:土地碎得像补丁,根本没法规模化种植;仓储设施差得要命,去年成吨的洋葱烂在路边,大米收上来也存不住,农民只能急着低价卖;加上年年闹台风洪水,庄稼说淹就淹,农民一点保障都没有。 政府不想着解决这些根本问题,光靠关进口、涨关税这种笨办法,根本是扬汤止沸。农民要的不是禁令,是稳定的收购价;穷人要的不是口号,是吃得起的大米,可这些最基本的需求,政府愣是看不见。 这政策一落地,农民的日子更难了,种粮亏本,不种粮更活不了;穷人的饭碗更浅了,米价涨一分,日子就紧一分。马科斯政府光顾着讨好农民选票,却把穷人的死活抛在脑后,可他们忘了,农民也是要吃饭的,米价涨了,农民照样受穷。这种顾头不顾尾的政策,只会让菲律宾的粮食危机越来越严重,到最后,受苦的还是最底层的老百姓。
菲律宾突然宣布了! 9月25日,菲律宾农业部长劳雷尔宣布将原定60天的大米进口
云景史实记
2025-09-26 18:10:06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