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家时,却被一旁的工作人员拦了下来:“同志,你还没买票呢?不能进。” 阎志惠是阎锡山五个儿子中最受疼爱的一个,1927年出生,从小聪明伶俐、相貌英俊。此刻站在故居前,他不得不接受物是人非的现实。 这座占地62000平方米、拥有30座院落800余间房屋的宏大建筑群,已经不再是私人家产,而是归国家所有、受到政府保护的文化单位。 望着院内的一草一木,阎志惠不禁百感交集。他指着院中的一个小石凳动情地说,那是父亲专门找人给他磨的,他从小就在那上面玩耍,如今却要买票才能再看一眼。 工作人员虽然大概猜到了他的身份,但仍然按照规定要求他购票入园,体现了对文物保护制度的严格执行。 阎锡山这个名字在民国历史上可谓响当当。他统治山西长达38年,是名副其实的“山西王”。 从1911年辛亥革命后当上山西都督,一直到1949年离开大陆,他几乎成了山西的代名词。 阎锡山出身并不显赫,早年随父经商失败后弃商从戎,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因成绩优异被保送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 在日本期间,他接触民主革命思想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成为山西都督。 主政山西期间,阎锡山推行了一系列发展措施,提出“造产救国”方略,编制《山西省政十年建设计划案》,成立西北实业公司,修筑同蒲铁路,这些举措使山西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 阎锡山家族的故事充满了悲欢离合。 他原本有五个儿子,长子阎志恭和三子阎志信幼年夭折,二子阎志宽也在二十多岁时去世,只剩下四子阎志敏和五子阎志惠长大成人。 阎锡山对两个小儿子寄予厚望,特意请家庭教师到家里授课,不让他们去学校读书。 1946年,他才将两个儿子送到北平的学校读书。 然而命运弄人,阎志敏后来赴美学习,成了IBM公司的工程师;而最受阎锡山喜爱、曾被希望继承父业的阎志惠,却在日本与二哥阎志宽的遗孀赵秀金相恋并结为夫妻。 这门亲事在当时看来是有悖人伦的,阎锡山得知后十分气愤,甚至以断绝父子关系相威胁。 但阎志惠坚持自己的选择,结果阎锡山断绝了对他的资金支持,父子关系决裂。阎志惠后来带着妻儿前往美国,过着艰难的生活,做过卡车司机,卖过保险,还在巴西开过小酒馆。 1960年5月23日,阎锡山在台北病逝,终年77岁。由于生活拮据,连路费都凑不齐,阎志惠未能返台奔丧,这成为他终生无法弥补的遗憾。 1992年,阎志惠终于有机会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此刻站在老家门前,虽然需要买票入园,但他内心却是欣慰的——看到当地政府将故居保护得这么好,还进行了修缮,仿佛时光被定格在了最美好的年代。 故居里的一草一木都唤醒着深藏的记忆。他仿佛又看到了父亲在这院子中将他托举到头顶,嘱咐他将来一定要有出息的场景。那一刻,跨越半个世纪的思念终于有了归宿。 阎锡山在台湾晚年时,经常怀念故乡,甚至模仿山西老家的样式在台湾建了窑洞居住,取名“种能洞”。他无数次想起家中的景象,思乡心切却不能回来,这也成为他心中的遗憾。 而今,儿子的归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替他圆了回家的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根,都渴望寻找到心灵的归宿。阎志惠老先生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无论走得多远,离开多久,对故乡的眷恋永远不会改变。 而更令人欣慰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子能够回到祖国寻根问祖,这正得益于国家的开放政策和日益繁荣发展。老宅依旧在,静待游子归。 无论何时回家,总会有一扇门为我们敞开——因为这就是博大精深、包容开放的中华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永恒的精神家园。 参考资料:1992年阎锡山小儿子回忻州老宅,不料却被售票员拦住:同志请买票——网易新闻
1992年,阎锡山的小儿子回到山西忻州,在老宅门口老泪纵横。然而就在他抬脚准备回
且听楚楚说
2025-09-26 16:17: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