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一刀捅得可真够狠!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关键半导体材料,比如光刻胶、氟化氢这些“芯片粮食“。 在全球科技角力加剧的当下,日本这一举动像一枚暗棋,突然落子,搅动整个半导体供应链。谁能想到,中美贸易摩擦正酣,日本却悄然出手,精准卡住中国芯片制造的脖子? 2025年4月,日本政府宣布对十多种半导体关键材料实施出口管制,矛头直指中国芯片产业的核心环节。 这些被称作“芯片粮食”的材料,包括高端光刻胶和纯度要求极高的氟化氢,是芯片制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血液。 日本选择的时机堪称“精准”。 就在中国EUV光刻胶即将突破的前夕,他们掐着点出手,甚至针对光刻胶仅有6个月保质期的特性,禁止企业囤货缓冲,企图让中国芯片生产线陷入“无米之炊”的困境。 日本这一刀之所以狠,是因为它直接捅向中国芯片产业最脆弱的环节。 数据显示,中国光刻胶整体进口依赖率高达75%,用于7纳米、5纳米等先进制程的高端光刻胶更是超过90%来自日本信越化学、JSR等企业。高纯度氟化氢也有60%需要从日本进口。 没有光刻胶,光刻机就是一堆废铁;没有高纯度氟化氢,芯片良率会大幅下降。 日本此举背后藏着双重算计。 表面上是配合美国对华科技围堵,深层里却想趁机巩固自身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毕竟日本半导体材料的全球份额已从1988年的50%下滑到如今的13%,企业利润也在下降。 但日本也留了后手——禁运排除了一部分成熟制程材料,显然不愿彻底失去中国市场。这种“精准打击”看似聪明,却低估了中国应对挑战的决心和能力。 制裁之初,中国半导体产业确实感到了切肤之痛。 长三角晶圆厂首周就有8亿美元订单延期,全球芯片价格应声上涨15%-20%。中芯国际、长江存储等企业的28纳米以下先进制程产线直接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 有的工厂不得不暂停28纳米先进制程,优先保障65纳米、90纳米成熟制程。采购团队常驻日本却求货无门,整个行业仿佛进入了“90天倒计时”。 然而,这种困境反而捅破了困住中国半导体产业的最后一层窗户纸。以前总有人说“造不如买”,现在大家彻底明白了: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己研发。 面对断供危机,中国半导体产业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日本断供令发布当月,中国国产光刻胶出货量逆势增长317%。南大光电、国科天骥等企业将原本需要三年的研发周期压缩至六个月,在2025年4月率先实现28纳米 KrF光刻胶量产。 上海新阳在短短三个月内实现了28纳米光刻胶的量产,并将氟化氢纯度提升到接近日本水平。多氟多化工的电子级氟化金属杂质含量控制在0.1ppt,比日本标准还严苛10倍。 政策层面也迅速响应,国家半导体基金紧急拨付资金支持材料研发,各地政府对国产替代企业提供补贴。这种上下齐心的努力,让国产半导体材料自给率从31%飙升至58%。 日本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策略,在产业链数据中暴露无遗。 断供令发布后,日本对华材料出口额暴跌42%,JSR股价单日蒸发15%。东京应化等巨头季度利润腰斩,日本半导体材料全球份额从50%暴跌到10%。 更让日本尴尬的是,其引以为傲的ArF光刻胶专利申请量同比下降18%,而中国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却不断突破。 日本本想借断供重振其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霸权地位,结果却适得其反。 全球供应链也因此重新洗牌。韩国三星等半导体巨头开始加大对中国材料企业的投资,东南亚国家如越南和马来西亚意识到过度依赖日本材料的风险,开始寻求与中国企业合作。 这场博弈印证了一个道理:技术霸权终究敌不过市场规律,卡脖子只会加速自主创新。 回看历史,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导航,中国科技发展的轨迹早已证明:封锁从来阻挡不了技术突破。今天,日本半导体材料协会的报告里不得不承认:“中国企业的研发速度超出预期”。 这场半导体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芯片产业已经熬过了最艰难的“90天倒计时”,正迎来“自主时代”的曙光。 当国产193纳米光刻胶量产的那一天,我们或许要“感谢”对手的这一次“神助攻”。 参考资料:贸易战关键时刻,日本突然出手,暗中捅了中国一刀——新浪新闻
日本这一刀捅得可真够狠!中美贸易战打得火热的时候,日本突然跟进制裁,断供了十多种
且听楚楚说
2025-09-25 15:17: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