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开唐代书法丰腴之风,创造唐代御用书体,颜真卿、苏轼都在学! 在唐代书坛深处,

蕊蕊聊过去 2025-09-26 14:45:10

他开唐代书法丰腴之风,创造唐代御用书体,颜真卿、苏轼都在学! 在唐代书坛深处,总有那么一位书家,悄然改写楷书面貌,让笔画从瘦劲转向圆润饱满,却被后世光芒遮蔽。他是谁?颜真卿、苏轼这些大咖,竟都从他那里汲取养分,揭开谜底,会不会颠覆你对唐楷的认知?   唐朝书法发展到初唐,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这些大家的作品,多是瘦硬风格,线条紧凑,结构严谨。这跟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影响分不开,李世民推崇王羲之为书圣,全国上下都学二王体。这样的传承固然稳固书法基础,但也让创新空间变小。盛唐时候,社会富裕,审美偏好丰满圆润,宫廷建筑宏大,人物形象多见饱满体态。书法自然得跟上时代,书家们开始琢磨怎么让楷书更符合大唐气质。徐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书法世家,越州会稽人,703年生,祖父徐师道以草书闻名,父亲徐峤之以王献之和欧阳询法度见长。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徐浩打下扎实功底。 徐浩十五岁就中明经科,二十六岁经张九龄推荐,进丽正殿当校理,这里是皇家藏书处,他有机会接触大量古帖。后来迁右拾遗,职责包括帮皇帝写诏令敕书。他不满足于单纯学二王瘦劲体,而是把行书流畅和隶书古朴融入楷书,笔画变得圆劲肥厚,结体宽博雍容。这种风格一出,很快就风靡朝野,大家都学徐浩体,因为它既继承传统,又符合唐人以丰腴为美的审美。徐浩在集贤院和中书省干了二十年,他的书体成了唐代御用字体,朝廷公文多用这种面貌。 徐浩的代表作有朱巨川告身卷,这是768年大历三年写的诏令,任命朱巨川为大理评事兼钟离县令。卷子长卷绢本,字形端正浑厚,书写虽快,每笔稳健。比如“等”字,方正结体里,主横笔长而微斜,带出欹侧势头,让整体生动起来。这件作品体现大唐雍容气质,存世不多,但影响巨大。徐浩比颜真卿大六岁,颜真卿709年生,两人同在长安任职,颜真卿从徐浩那里学到不少,逐步形成自家宽博雄强风格。徐浩书法对颜真卿影响深远,后世常把颜体功劳全推给颜真卿,其实源头在徐浩。   徐浩晚年升尚书右丞、太子少师,782年去世,享年八十。在唐代,他的书法影响超过颜真卿,书坛上无人不学。宋代苏轼、黄庭坚这些人,推崇颜真卿,但溯源上去,都受徐浩启发。黄庭坚就说苏轼早年学兰亭,书姿媚似徐季海。徐浩的创新,开创唐楷丰腴之风,避免书体板滞单一,推动书法多样发展。他的楷书成了连接初唐和中晚唐的桥梁,让后世书家能更好接近颜真卿这些名家。 徐浩书法是唐代独特面貌的代表,我们今天研究它,能领略唐人笔法精髓。中华书法源远流长,徐浩这样的先贤,贡献不可磨灭。在新时代,我们要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推动书法艺术创新发展。徐浩的笔法,不仅是历史遗产,更是当代书家学习的阶梯。通过他的作品,我们看到大唐盛世文化底蕴,激励大家多练笔,多临帖。 徐浩的故事告诉我们,书法史上总有被低估的大家,他的丰腴书风影响至今。颜真卿、苏轼学他,证明好东西经得起时间检验。我们要多挖掘这样的文化瑰宝,让更多人了解唐楷魅力。  

0 阅读:12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