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翻越雪山草地后,蒋介石为何没追?非心软,是士兵体力不支。 我们的红军翻雪山、过草地,靠吃野菜和皮带熬出一口气,最后冲进了陕北。 而追在后面的国民党大军,手里有足够的兵力,还有补给,看起来只要咬紧牙关再冲一把,就能把已经只剩几千人的红军压死在陕北。 但是等红军扎根陕北了,按理说这时候国民党完全可以趁火打劫来个一刀切,可是为什么没有? 依照史实,说国民党不追了其实并不准确,严格来说是从追击变成了围剿。 蒋介石判断红军最后会落脚陕北,因为那里有刘志丹和红二十五军已经打下了一块根据地,这相当于天然的“接应点”。 所以在蒋的部署里,等红军一进陕北,就不必像长征路上一样穷追猛打,而是调兵围起来,搞“瓮中捉鳖”。 而且毛主席的眼光也没错,陕北确实不一样。 那里的地缘条件决定了它本身就远离南京政府的直接管控范围,地理荒凉,经济落后,铁路少,补给线拉得极长。 蒋介石如果要在这里搞大规模军力集结,本钱太大,而且收益有限。 相比江西、湖南这些心脏地带,陕北的红军就像是躲进了一个旮旯,不像以前在长江以南那么要命。 所以蒋更倾向于围困,保住自己的主战场,把红军关在荒凉的西北,威胁度骤然下降。 另外一个就是蒋的部队本身也被拖垮了,追击红军不是轻松的差事,红军走雪山草地,国民党部队也得跟。 再加上沿途各地军阀并非全听蒋的命令,很多时候是消极应付。 红军之所以能一路打出去,一部分原因就是蒋手里几十万追兵虽然人数庞大,但因为军阀间互相猜忌,调度不统一,导致围追堵截很难形成合力。 等到红军进了陕北,国民党军也早就是疲惫之师,要他们硬着头皮去追,很可能自己先崩溃。 在1935年至1936年间,蒋介石还不得不面对北方日益严重的日本侵略威胁。 两广事变等国内叛乱也牵制了国民党的兵力。 蒋这个时候其实很清楚,不能光顾着和共产党拼个你死我活,还要盯着日本人。 简单说就是腹背受敌,他没法再在红军身上孤注一掷,围困是示意,战略重心却已经转向抗日问题。 客观上,红军留在陕北,老蒋就算不彻底剿灭,对南京政权的威胁也没那么大,而且还能留一手筹码,以备以后和我党在抗日问题上谈条件。 这点从后来的西安事变就能看出来,等到1936年张学良兵谏,蒋被迫接受“联共抗日”,也算是水到渠成。 从红军的角度说,进了陕北其实是天大的转机。 这里有根据地,有接应部队,虽然距离中心区域遥远,但正因为偏僻,反而给红军赢得了喘息机会。 毛泽东等人把根据地稳住,逐步扩展,最终才有了延安时期的政治与思想积累。 没有陕北这块地方,红军想翻身几乎不可能。 蒋介石并不是没想彻底消灭红军,而是他赌了一把,把重兵留在了更靠南的地带,等着红军往新疆跑或者往绥远方向突破。 结果红军果断在陕北扎根,而不是继续一路往西冲,这让蒋的布防“扑空”了。 等红军到了陕北,疲惫的国民党部队已经追不上去了,地理条件限制了行动,大局上要考虑日本压力,留给老蒋的操作空间其实非常有限。 正是这些杂乱的因素,最终让被追得只剩下几千人的红军撑了下来,并在之后等来了全国抗战的契机。
红军翻越雪山草地后,蒋介石为何没追?非心软,是士兵体力不支。 我们的红军
阿皮历史库
2025-09-26 10:58:04
0
阅读: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