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在77亿人中收割人才。中国是个挣钱的好地方,但是留不住人才,这与环境有关!”短短2句话,却点破了问题的根本,发人深省! 说中国培养人才辛苦,这是真的。 从建国以来,我们把教育当成国家发展的基石,通过几十年努力,今天已经是全世界人力资源总量最大的国家。 据资料显示,到2010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就已经超过1亿人,是名副其实的人才大国。 而且到今天,研发人员和科研人力的增速在全球都是前列,我们每年投入的科研经费也足以支撑庞大的科研体系。 但大量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最需要的时候没能牢牢留在国内。 大量优秀留学生、科研人员、工程师都被发达国家以更优质的科研环境、更高的待遇、更便利的通道吸引走了。 美国就是世界上最典型的“收割机”,它凭借全球顶尖的大学、科研机构以及长期运作的移民政策,把全球的精英源源不断吸引到本土。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美国吸纳了全球约40%的高技术移民。 这意味着世界各国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大概率最后可能跑到硅谷、波士顿、纽约去工作和生活。 甚至在科研高端层面,美国科学与工程博士中三分之一以上是外国出生,来自中国的比例更是排在前列。 这就让邱震海那句话显得格外扎心:我们是14亿里找,而对方是77亿里挑。 其实根本不是谁更努力,而是对方的牌桌就是更大。 人才为什么流失?社科院早在十多年前就研究过,中国留学生定居海外的主要原因还是收入、机会、科研和生活环境方面的差距。 王辉耀的研究更具体,他指出硬件条件曾经是差距,科研设备利用率低、好设备集中在少数团队手里,导致很多年轻科研人员觉得没法发挥才华。 同时,科研体制僵化,申报课题要花大量精力,成果审核却不够严格,这都挤占了真正搞创新的精力。 而在美国,研究生都能用上顶尖实验设备,这对年轻人来说就是看得见的差距。 除此之外,还有户籍制度、科研人员收入低、学术垄断严重、创业环境不够宽松,这些软环境问题才是真正让人才犹豫去留的关键。 但中国其实并不是没有反击,比如“千人计划”推出后,确实吸引了数万名高层次人才回流,尤其是海外博士和教授级别的群体。 在北京中关村,创业园区、创投基金、孵化器如雨后春笋,不少留学生真的回来了,也带来整个生态的活力。 这说明中国并非没有吸引力,而是整体竞争力在跟发达国家比时还有差距。 人才问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软硬环境同时改善。 我国虽然人才基数庞大,数量全球第一,但高层次人才比例不足,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领域,中美差距依然明显。 根据调研报告,中国的数字科技人才总量世界第一,但顶尖层次的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只有全球份额的不到一成。 同时,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机制上,还存在投入不足和资源碎片化问题。 这意味着我们要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还需要制度层面的深度改革。 官方也意识到了问题,这几年动作其实不少,比如加大科研投入、推进高校教育改革、逐步放宽户籍限制、改善人才流动环境。 这些改变逐步见效,比如在大城市,科研设施快速完善,创投活跃度逐年提升,部分地区甚至和硅谷模式进行对标。 在人力资源战略层面,国家已经把“培养战略科学家、一流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作为重点目标。 包括新出台的数字人才行动方案,也明确未来三年会大力培养和引进数字经济领域的人才,推动产业升级。 可以说,我们正在补课,而且补课不算太慢。
中美“差距”究竟在哪?邱震海语出惊人:“中国辛辛苦苦在14亿人中培养人才,老美是
阿皮历史库
2025-09-25 10:58: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