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24号,俄罗斯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一句话直接炸了锅!他表示俄罗斯已经向中国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合同。 明眼人全部可能都能够猜到,佩斯科夫说的就是所谓的西伯利亚力量2号天然气管道正式的合同。毕竟今年的9月份,中国,俄罗斯,蒙古刚刚才签了备忘录,现在算是把这件事彻底的给敲定了。 要我说,这合同能敲定,根本是顺理成章的大好事,既解了俄罗斯的燃眉之急,又给中国安了能源定心丸,连中间的蒙古国都跟着沾光,说是重塑欧亚能源格局,一点不夸张。 早几年中俄就开始谈西伯利亚力量2号了,那会儿俄罗斯还端着架子,气价想照着给欧洲的标准来,还想绕开蒙古走别的路,结果成本高得吓人,谈判磨了十年都没个结果。 可现在不一样了,欧盟对俄能源禁令全面生效,俄罗斯在欧洲市场几乎被扫地出门,俄气公司之前一年就亏了近百亿美元,再不找个稳定大买家就真扛不住了。 中国这边呢,天然气消费年年涨,一年增速就超过15%,进口依赖度越来越高,之前不少天然气靠海运从澳洲、卡塔尔运过来,不仅成本高,还得担心中东那边的运输风险。 两边各有需求,这才把谈判推到了终点,九月份三国刚签备忘录,这才没多久就敲定合同,速度快得很,说白了就是形势逼得,也是共赢的选择。 再说说这“史无前例”到底体现在哪儿,可不是随便说说的。首先是规模大得吓人,之前的西伯利亚力量1号每年供380亿立方米,现在2号一敲定,每年直接加500亿立方米,加上1号最近还提量到440亿,俩管道加起来快千亿立方米了,这规模在跨境天然气合作里找不出第二个。 更关键的是价格,俄罗斯之前想卖每千立方米260美元,中国肯定不答应,现在按双方定的公式算,价格不仅稳定,还比给欧洲的低。 这可不是中国占了便宜,而是实打实的市场化定价,俄罗斯虽然单价低,但量大啊,“以量补价”下来,照样能稳住财政收入和产业链,比把天然气烂在地里强多了。 还有这合作模式,也是头一回见,之前跨境能源管道要么是两国直接合作,要么过境国就是个“过路的”,没多少实际好处。 这次不一样,管道从俄罗斯出发,经蒙古到中国华北、华东,蒙古不仅能拿每年数亿美元的过境费,还能按协议比例用上管道里的天然气。 要知道蒙古之前全靠卖矿过日子,经济单一得很,现在一下子变成了“能源枢纽”,管道沿线建维修站、加压站还能带动当地人就业,不用再背井离乡打工,这对蒙古来说简直是改天换地的机会。 这种三国“资源-装备-技术-市场”全链条协同的模式,以前真没见过,说是“史无前例”一点不掺假。 往深了说,这合同直接把欧亚能源格局给搅活了,以前欧洲依赖俄罗斯,俄罗斯依赖欧洲,美国在旁边搅局。 现在俄罗斯彻底“向东看”,中国市场占比一下提升到25%以上,能源出口结构全变了,再也不用看欧洲脸色。 中国呢,之前进口天然气来源杂,海运占比高,现在陆路多了这么稳定的供应,东北、华北这些工业重地用气高峰再也不愁了。 而且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每年多进来这么多,能少烧一亿多吨煤炭,二氧化碳排放降下来,咱们冬天空气都能好点。 对企业来说更实在,天然气价格稳定了,用能成本降了,产品竞争力自然就上去了,这都是看得见的好处。 可能有人会问,这项目会不会有风险?比如建设难度大,或者国际上有人捣乱。 说实话,挑战肯定有,西伯利亚的冻土、蒙古的地形都不好搞,估计要到2030年才能通气,融资、技术标准这些也得慢慢协调。 但这些都不是大问题,中俄蒙现在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俄罗斯要市场,中国要能源,蒙古要发展,三方利益绑在一起,谁都不会掉链子。 至于美国和西方的制裁,之前俄罗斯建LNG项目他们也搞技术封锁,可这次三国合作,中国有施工技术,俄罗斯有资源,蒙古有路线,根本不用靠他们,制裁也没辙。 咱们老百姓可能觉得能源格局这些离自己远,其实不然,就说冬天取暖,以前有时候气价涨得厉害,甚至还会限气,等2号管道通了,天然气供应足了,价格稳了,过冬肯定更踏实。 还有物价,企业用能成本降了,生产的塑料、化纤这些日用品价格也能更稳定,这不就是直接惠及咱们生活吗?再说环境,烧天然气比烧煤干净多了,以后蓝天肯定会更多,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 佩斯科夫说这话的时候,肯定也是底气十足,对俄罗斯来说,这合同是救急的,更是转型的;对中国来说,这是能源安全的“压舱石”,更是国际合作的“试金石”;对蒙古来说,这就是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三方各取所需,但又不是互相利用,而是真真正正的互利共赢,这种合作模式,打破了以前西方主导的排他性能源联盟,给全球能源合作提供了个“亚洲方案”,这格局可比单纯的买卖大多了。
当地时间9月24号,俄罗斯新闻发言人佩斯科夫一句话直接炸了锅!他表示俄罗斯已经向
万事浮华
2025-09-26 10:44:14
0
阅读: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