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当了两回总统,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就还是超级大国。 2017年特朗普刚搬进白宫,满脑子都是“美国优先”的算盘,盯着中美贸易数据就觉得中国占了便宜,二话不说就拉开贸易战架势,先对着340亿美元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后来干脆把3000多亿美元商品都拉进清单,税率从10%一路飙到50%,在白宫拍着桌子喊要让制造业回流,仿佛把中国商品挡在门外,美国工厂就能立刻机器轰鸣、工人满岗。 可现实给了他结结实实一巴掌,那些喊得响亮的目标,没一个真正落地。贸易逆差不光没降,反倒比他上任前还涨了一截,2022年他卸任时,对华逆差从3752亿美元升到3829亿美元,全球贸易逆差更是一路冲到9000多亿美元。 制造业就业人数也没见增长,反倒从1298万跌到了1280万,不少工厂别说扩招,连维持运转都得靠政府补贴。 可没等工厂热闹起来,老百姓先遭了殃。加征的关税最终都转嫁到美国消费者身上,物价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普通家庭一年的食品账单硬生生多了2400美元,通胀居高不下的日子里,怨声载道的民众把不满都记在了特朗普头上。 最惨的要数美国农民,过去中国可是他们大豆的最大买家,关税一落地,中国直接把采购转向了巴西,还帮南美建仓储、修港口,彻底稳住了新供应链。 美国大豆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价格跌了又跌,特朗普政府只能从关税收入里挤出钱给农民发补贴,等于自己左手收钱右手赔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 更让特朗普头疼的是,贸易战的火气很快烧到了科技领域。他盯着中国高科技企业下狠手,又是断供芯片,又是限制软件销售,甚至威胁吊销中国留学生签证,本想卡住中国的脖子,结果反被扼住了自己的“命门”。 中国手里握着全球92%的稀土加工能力,这东西是美国国防和高科技产业的刚需,一收紧出口,美国不少工厂直接停工待料。那些靠中国市场吃饭的美国科技企业更惨,不仅丢了订单,连供应链都跟着乱了套,股价跌得一塌糊涂,企业高管们天天往白宫跑,求着总统别再折腾。 特朗普原本还想拉着盟友一起围堵中国,可喊了半天,盟友们压根不买账。欧盟说啥也不愿选边站队,日本反应冷淡,韩国更是谨小慎微,英国干脆直接顶了回去,说“不与中国接触是愚蠢的”。 他想搞“小圈子”孤立中国,最后发现被孤立的是美国自己,那些所谓的“盟友”宁愿跟中国做生意,也不愿陪着美国耗下去。这种里外不是人的局面,让他第一次意识到,中国不是那么好拿捏的。 更糟的是,他的关税大棒还惹了法律麻烦。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裁定,他靠《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加征关税的做法越权违法,等于给了他的贸易政策一记闷棍。虽然他嘴硬说要上诉,但关税暂缓执行的消息一出来,市场就看透了这场闹剧的本质。 等到第二回搬进白宫,特朗普看着手里的经济报告,才算真的回过味来。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不光没涨,还缩水了0.3%,支持率跌到了第二任期以来的低谷,不满意他的人超过了一半。 那些曾经喊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口号,在冰冷的数据面前显得格外讽刺。他终于不再嘴硬,话锋突然180度大转弯,说中美“关系很好”,还暗示要延长关税暂停期。 这时候他才明白,美国的超级大国底气,从来不是靠跟中国对着干撑起来的。贸易战打了这么多年,美国没占到半点便宜,反倒把自己拖进了通胀和增长停滞的泥潭;科技封锁没能挡住中国,反而逼得中国加快了自主研发的脚步;围堵中国不成,反倒让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要是早放下对抗的执念,不搞这些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套路,美国的经济不会这么被动,盟友关系也不会这么紧张。 说到底,超级大国的实力,该用在务实合作上,而不是无谓的对抗里。特朗普花了两任总统的时间才想通这个道理,虽然晚了点,但总算没一直糊涂下去——毕竟对美国来说,保住超级大国的地位,远比争那点没用的面子重要多了。
特朗普当了两回总统,终于发现一个问题:只要不跟中国对着干,美国就还是超级大国。
阿智通鉴
2025-09-25 10:49: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