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乘坐专用直升机从白宫起飞,一支激光突然照过来,这是有意为之,还是一个意外呢? 9月20日傍晚,美国总统专用的白色直升机 “海军一号” 正整装待发,准备搭载特朗普前往弗吉尼亚州参与一场公开活动。 作为全球安保等级顶尖的飞行器,“海军一号”起飞初期的低空航线完全遵循公开的安保规范,原本并无任何异常。 不过,负责周边安保工作的特勤局警员,在例行巡逻时察觉到了一个异常身影。 当警员用手电筒光束扫向温克勒的脸庞时,一道刺眼的红色激光突然从对方手中射出,朝着刚刚升空不久的 “海军一号” 飞去。 当时直升机还处于较低的飞行高度,周围还有多架护航飞机伴随。一旦飞行员的视线被激光干扰,极有可能引发难以预估的严重后果。” 情况紧急之下,警员立刻冲上前将温克勒控制住,在搜查过程中,从温克勒的口袋里搜出了一把小刀。 温克勒被抓后,辩解称自己 “只是觉得用激光笔照射各类物体很有趣,根本不知道不能用来照射总统的专机”。 这起看似荒诞的事件,在后续调查过程中,渐渐暴露出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点,也让 “意外” 与 “蓄意” 的争论愈发激烈。 从表面现象来看,温克勒的行为似乎满是 “无心之举” 的特征。他坚持声称自己不知道用激光笔瞄准飞机属于违法行为,平日里就有拿着激光笔照射停车标志的习惯。再加上他赤裸上身、自言自语的怪异状态,就连参与调查的警方人员,都对他是否存在精神方面的问题产生了疑问。 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公布的数据,也似乎为 “无心之举” 的说法提供了支持 ,2025年以来,全美范围内已发生 5913 起激光照射飞机的事件,平均每天就有28起,其中大部分案例都是普通人因好奇而做出的不当行为。 但要是深入分析事件的细节,就会发现 “蓄意谋划” 的痕迹越来越明显。首先是事发地点的特殊性:椭圆形公园位于白宫正南方,刚好是 “海军一号” 起飞后必经的航线下方。 其次是温克勒行为的连贯性,他精准地将激光对准直升机,整个过程没有丝毫迟疑,动作十分流畅。 温克勒在这样一个敏感时期,在如此特殊的地点,做出针对总统专机的行为,很难让人相信这完全是他的无意之举。 这道看似不起眼的红色激光,虽然没有对 “海军一号” 造成实际损害,却反映了深层次的问题。 第一个危机是航空安全体系存在的系统性漏洞。尽管美国已将激光照射飞机的行为列为联邦重罪,但其惩罚力度远远不足以对潜在的肇事者形成有效震慑,最高5年监禁、25万美元罚款的处罚条款,面对每年上万起的同类案件,震慑性并不大。 “海军一号” 配备了先进的防护反制系统,能够自动过滤强光对飞行员视线的干扰,可普通民航客机却频频成为激光照射的受害者。 在2024年一年内,美国上报了上万起起激光照射民航机的事件,其中有 6起事件直接导致机组人员受伤, 第二个危机是 “隐性暴力” 问题。特朗普在去年大选时曾遭遇暗杀未遂事件,如今又再次面临激光照射的威胁。从表面上看,这是总统个人的安全问题,但实际上,这正是美国社会分裂现状的一个缩影。 目前,温克勒仍被警方拘留,案件还在等待进一步审理。从以往类似案件的处理情况来看,温克勒的辩护律师极有可能会以 “当事人存在精神问题” 为由,请求法院从轻判决;而检方则会着重强调 “该行为对总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要求依法严惩。 无论最终法院做出怎样的判决,这起激光照射事件都不会成为此类问题的终点。 当每天 28 起激光照射飞机事件成为常态,当日益加剧的立让 “针对高层人物” 的行为变得越来越频繁,那道射向 “海军一号” 的红色激光,或许只是一场更大危机来临前的预警信号。 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从这起事件中最应该记住的,或许是一个简单却重要的常识:无论在哪个国家,用激光笔对准正在飞行的飞机,都绝对不是所谓的 “意外”,而是一种拿他人生命安全开玩笑的严重犯罪行为。
记者于白宫询问特朗普,为何不让中国参加G8。特朗普表示,这是个不错的主意,可“他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