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洪秀全族弟洪仁玕被封为干王。洪仁玕刚来投奔洪秀全,寸功还未建就封王,

绝世剑王 2025-09-24 19:57:10

1859年,洪秀全族弟洪仁玕被封为干王。洪仁玕刚来投奔洪秀全,寸功还未建就封王,引起一片哗然,为消除不满,洪秀全开始封王,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这年4月,与洪秀全失散八年的洪仁玕乔装成商贩,一路躲避关卡的检查,历经重重艰难险阻,终于来到了天京。 当洪秀全见到洪仁玕,心中的狂喜几乎难以掩饰。彼时的太平天国正深陷困境之中:天京事变已经过去三年,杨秀清、韦昌辉在内讧中丧命,石达开率领部众出走,朝堂之上满是洪仁发、洪仁达这类能力平平的亲族。 当洪仁玕拿出在香港就草拟好的“方略”时,洪秀全当即封他为“干天福” 。九天之后,洪仁玕被升为干天义;又过了十天,洪秀全直接册封他为 “开朝精忠军师顶天扶朝纲干王”,将政务都交给他总领。 这个消息传开后,引发一片哗然,即便是被洪秀全一手提拔的陈玉成、李秀成等年轻将领不满,那些资历老的更是牢骚满腹。 洪秀全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这个决策引发了不小的危机。为了平息众将领的不满情绪,他想出了最直接的办法,大规模地封王。 很快,陈玉成被封为英王,李秀成被封为忠王,李世贤被封为侍王,杨辅清被封为辅王。 这场带有 “安抚性质的封王” 虽然暂时稳定了军心,却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为之后的大肆封王埋下了伏笔。 1861年,安庆保卫战失败后,导致天京西线的屏障尽数丢失。陈玉成为了鼓舞士气,向洪秀全请求册封四员大将为王,陈德才、赖文光等人也因此跻身王爵的行列。 可这种 “激励手段” 很快就变了味:李秀成攻占苏州之后,他麾下的部将也纷纷请求封王;李世贤在浙江扩充军队,也赶来向天京向洪秀全讨要爵位。 洪秀全索性顺水推舟,王爵从此从 “稀缺” 变成了可以批量授予的 “头衔”。 到了1862年,秀全那只有三岁的族侄洪天佑,被封为 “幼东王”;没有多少功绩的姐夫钟万信,也被封为 “天二驸马王”。 为了有区别,王爵还开始细分等级:一等王会加上 “军师” 的头衔,二等王称作 “千岁”,三等王叫做 “万福”,到后来甚至出现了 “恤王”“爱王”“恋王” 这类毫无章法的奇葩封号。 在这场混乱里,李秀成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他麾下的将领陈坤书因为骚扰百姓被问责,竟然直接跑到天京请求封王,洪秀全当即就封他为 “护王”,摆明了是要分化忠王的势力。 短短一年时间里,李秀成部下被封王的人多达几十个,这些将领从此不再听从他的调遣。有 一次,李秀想要调集苏州的守军支援天京,黄文金(当时担任堵王)直接回禀说:“王爷您和我的爵位一样,凭什么调遣我?” 王爵泛滥带来的恶果很快就显现了出来,不少王爷在自己的领地内自成实力。至于很想有作为的洪仁玕,想要整顿一番,却发现自己这个 “干王” 连城门的守将都指挥不动, 原来对方也是个 “毕王”。 1863年冬,天京被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洪仁玕奉洪秀全的命令外出调集救兵,可各路王爷借口多多,当然也有积极派兵的,但听调不听宣的占多数。 李世贤在福建手握十几万兵力,却忙着给自己的儿子封 “幼侍王”;康王汪海洋只顾着扩充兵力,对天京的安危并不关心。 1864 年7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幼天王洪天富贵在洪仁玕等人的护送下突围,讽刺的是,一路上竟然遇到了十几个 “王爷” 带着残兵乱跑。 同年10月,洪仁玕一行在江西石城县遭到清军的夜袭,洪仁玕被俘。 临刑之前,洪仁玕对洪秀全的大肆封王,颇有怨念。 李秀成被俘后,在监狱里写的《自述》中总结的太平天国 “十大误” 中,“误封王太多” 排在第八位。 根据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的考证,太平天国存在期间,实际封王的人数约为二百六十人左右,虽然远不及 “两千七百王” 的传言那么夸张,却还是远远超过了合理范围,造成了恶劣的后果。

0 阅读:23

猜你喜欢

绝世剑王

绝世剑王

绝世剑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