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个敌人能像赫鲁晓夫那样,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灾难。”这是苏联元帅乌斯季诺夫

阿皮历史库 2025-09-23 11:57:40

“没有一个敌人能像赫鲁晓夫那样,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灾难。”这是苏联元帅乌斯季诺夫对赫鲁晓夫的评价。     为什么一个人能被评价成比敌人都可怕?因为苏联这么一个顶尖大国,面对外部强敌都能硬着头皮抗下来,却被自己最高领导人折腾得内外交困。     赫鲁晓夫之所以能顺利上台,本身就是斯大林死后的产物。     斯大林那个强势的控制力突然没了,干部集团多半人都怕重回大清洗那一套,所以他们支持一个看似“温和”、能带来轻松氛围的人来当第一书记。     从这个角度讲,赫鲁晓夫上台之初大家是有点期待的。     果然,他上来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去斯大林化,在1956年那个著名的苏共二十大秘密讲话里,他当众揭露斯大林的错误,把个人崇拜讲得体无完肤。     这件事在当时看,算是苏联历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让不少人觉得国家要变得“人性化”了。     赫鲁晓夫揭短的动作虽然赢得了所谓的内部掌声,但实际效果就是彻底撕开了共产党阵营内部的共同信仰。     当你否认了一个刚刚去世不久的领袖,把他的方法全推翻,这个政党几十年积累的凝聚力很快就被打破了。     结果就是东欧卫星国先乱了,波兰匈牙利爆发动乱,苏联不得不出兵武力镇压,这是去斯大林化带来的第一个灾难:动摇了体制的根基。     再说内政,赫鲁晓夫在农业问题上的折腾,直到今天都还被拿来当笑话。     最搞笑的就是玉米运动,他迷上美国农场那一套,以为大规模推广玉米就能解决苏联的粮食短缺问题,于是要求全国都种玉米。     但苏联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根本不适合,结果搞得鸡飞狗跳,粮食非但没改善,反而更加短缺。     为了追求政绩,他还开荒大量生地,短期看产量上去了一点,但导致土壤沙化,没几年就成了“黑风暴”,直接损害了生态。     农业改革接连失败,最终变成城市粮食供应严重不足,这也是导致人民不满的重要原因。     乌斯季诺夫口中的灾难,一大半就是指这种“外行拍脑袋”的决策。     在经济上他同样毛躁,赫鲁晓夫喜欢搞机构改革,把全国的工业部门一分为二,成立大大小小的地方经济委员会,结果中央地方互相扯皮,企业没人指挥,计划效率更低。     这种反复折腾的治理方式,并没有创造更高效率的制度,反而让干部们没安全感。     他们不知道下一步会被改安排到哪里,所以干脆消极怠工。     这种瞎折腾让苏联经济逐渐陷入停滞,他本人也失去了干部集团的支持。     放到对外关系上,赫鲁晓夫更是苏联历史上少有的“祸害型”领导人。     最典型的就是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他为了提升苏联在和美国对抗中的筹码,秘密把导弹部署到古巴。     看上去挺有政治智慧,其实完全是拿全世界的命运赌博,因为美国根本不可能接受自己家门口摆着苏联核导弹。     结果一被发现,美国直接海上封锁古巴,双方差点打到核战争边缘。     最后赫鲁晓夫只能认怂,把导弹撤走,换来美国承诺不入侵古巴。     这算什么胜利?实际上就是狠狠丢了一次脸,苏联人心里憋屈得要死。     军方觉得他把战略机密暴露了,外交官觉得他没收获任何实质利益,国内群众觉得领导人太怂。     乌斯季诺夫这种军方大佬看他,自然就觉得比敌人还害人。     赫鲁晓夫不是典型的投降派,他也不是没干过好事,比如推动文化解冻,给文艺界松绑,让苏联短期出现一点思想活力。     可惜这些正面动作对体制运行的作用甚微,而他犯下的大错误,几乎全部波及到了苏联的命脉。     用今天的话说,他把国家一路带到了危机边缘,又没有能力拉回来。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阿皮历史库

阿皮历史库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