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西方航空发动机绝密技术,被一初中学历小伙攻克,国家重奖800万。 在很多人眼里,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是顶尖院士和名校博士的舞台,基层工人似乎和这种尖端科技没什么关系。 但偏偏有个出身农村、学历只有中专的小伙子,用几十年扎根车间的执着,啃下了别人都说不可能的硬骨头。他的名字叫洪家光。 他真正让人记住,是因为当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公布时,才有人惊讶地发现,一个没人听说过的普通青工,居然在发动机叶片的精密制造环节立下了决定功劳。 这一块技术,长期被欧美列为最高机密,差之毫厘,可能就是彻底失败。 没背景、没名牌学历的洪家光,硬是凭着手里的机床干出了世界认可的精度。 2002年春节前夕,厂里接到一批紧急加工任务,要做发动机用的金刚石滚轮,公差必须控制在0.003毫米以内,可那唯一能干的老师傅偏偏病倒。 这时候,所有人目光都落在年轻的洪家光身上,第一次上手,他一连干几个小时,全军覆没。接下来的几天,他也屡屡受挫,眼看时间不够,可他没有放弃。 反复琢磨后,他敏锐地发现问题出在机床震动上,正是这个发现,让突破有了方向。 此后,他几乎把自己“钉”在了车间里,调整零件间隙,不断改刀台,甚至用手去感受机床的抖动。 他每天做实验,把结果仔细记在笔记本里,陆陆续续写了三十多本,废掉的刀具堆成小山。 终于,在十多天后,他把精度稳定在0.002毫米以内,比原本要求还高一个档次。 这一成果不仅解决了燃眉之急,更让生产效率翻了几倍,为国家节约了近亿资金。 其实从进入工厂那天起,他就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师傅告诉他,发动机叶片的质量关乎飞行安全。 为了练好基本功,他没少受罪,光磨刀片就磨坏过上百把,手上磨出厚厚老茧。 他也虚心拜过十几位师傅,把各种技艺都学到手,遇到别人效率高,他就一遍遍练,直到超过为止。 别人眼里难以想象的“天赋”,在他这里只是堆起来的日复一日。 这一股钻劲,最终让他练出一整套独门工艺,2015年,他又召集年轻人办起了技能大师工作室,把自己沉淀的经验编成教材和视频,手把手教新人。 他带出的一批技术骨干,先后攻克几百个难题,申请了几十项专利,很多关键工程上,都能找到他和团队的印记。 无论是航母舰载机,还是国产大飞机,他的技术都发挥了关键作用。 面对外企开出的百万美元年薪,他一次都没心动。他心里很清楚,刚进厂时墙上那句“航空报国”不只是口号。 他要求自己严谨,也对团队一丝不苟,就连擦机床、清理杂质都不允许马虎,靠着这股劲,他们的产品合格率常年接近百分之百。 从一个农村孩子到“大国工匠”,洪家光干的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日复一日的琐碎。 他常说,技术没有捷径,就像车刀切削那样,每一刀都要精准。 正是他这样的普通人,在沉默中撑起了中国制造的底气。 【参考资料 :工人日报「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洪家光:毫厘之间 精心雕琢】
为什么西方科技似乎停滞了?原因其实很简单:不是西方科技停滞了,是除了中美外,都瞎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