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9年,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于没煤取暖,这时,李四光向他推荐了一个人! (参考资料:2025-09-19 铁甲工程机械网——在 1949 年,王震部队是如何找到新疆煤矿的?) 当新中国的大旗第一次在新疆上空飘扬时,一个看不见的敌人,却悄然扼住了十万进疆部队的咽喉,严冬将至,而驻防和建设边疆的宏伟任务,却可能要输给一样最基本的东西——煤。 1949年10月,王震将军率领的第一野战军第一兵团抵达新疆,但后勤的脆弱很快就暴露无遗。 燃料的极度匮乏,成了悬在军队头顶的利剑,威胁着生存和当地的稳定,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补给问题,而是一个关乎国家战略能否落地的核心挑战。 面对这种困局,王震做出了一个超常规的决定,1950年初在北京汇报工作时,他没有在后勤部门打转,而是直接找到了当时中国科学界的顶梁柱——李四光,这一下,就把一个边疆的生存难题,提升到了国家顶级智囊的层面。 李四光的回答精准而迅速,他推荐了一个人:王恒升,这绝不是一时兴起,王恒升不仅是他眼里最杰出的煤田地质专家之一,也是他倚重的学生辈学者。 更巧的是,这位毕业于瑞士苏黎世大学的博士,此时的职务恰好是新疆工业厅工程师,专业、背景、职位,一切都指向他,他就是解决这场危机的最佳人选。 接到任务的王恒升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带领勘探队出发,命运的回响最终在当时还叫迪化的乌鲁木齐六道湾地区响起,他们发现的不是零星的煤炭,而是一片储量巨大、品质优良的巨厚煤田,完全具备大规模开采的条件。 这一发现,像一把钥匙,瞬间解开了新疆的困局,部队的燃眉之急彻底化解,王震将军更是果断动员官兵们亲自动手,上演了一出“军人开矿”的传奇,科学发现以惊人的效率,转化成了稳固边疆的坚实保障。 但这仅仅是开始,六道湾煤矿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乌鲁木齐的能源格局,也点燃了新疆现代煤炭工业的第一束火苗,为这片广袤土地的未来工业化,奠定了最关键的第一块能源基石。 这次成功,也是王恒升作为岩石学与矿床学专家,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完美证明。 新疆找煤,只是王恒升百年人生中的一个高光时刻,这位从河北定县走出的科学家,他的人生轨迹,几乎就是一部个人才智与国家需求完美融合的教科书。 从1925年自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到进入地质调查所工作,他的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与国家紧密相连。 他的人生角色丰富多彩,他曾在西南联合大学执教,为战时的中国保存知识的火种;他也曾担任西北地质局的总工程师,统筹整个大区的矿产勘探,他的专业知识覆盖了煤、铁、铅锌,甚至还包括了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矿产——铬矿。 这位拥有国际视野的学者,最终在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这是国家给予他的最高荣誉。 从1901年到2003年,王恒升的102年人生,本身就是中国地质事业从起步到发展的生动见证,他不仅仅是找到了一座煤矿,更是用自己的一生,为国家的崛起探寻着宝藏。
[太阳]1949年,王震率十万大军进入新疆,却苦于没煤取暖,这时,李四光向他推荐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9-22 14:44: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