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36岁的大龄剩男陈寅恪,吃住都在同事赵元任家中,他对此很满意,说道:

小史论过去 2025-09-18 15:10:07

1926年,36岁的大龄剩男陈寅恪,吃住都在同事赵元任家中,他对此很满意,说道:“我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意成家,有家就多出一大堆麻烦事了。”赵元任一听急了,他说了一句话,陈寅恪才点头考虑成家的事情。 陈寅恪这人,出生在1890年的长沙,家里是典型的官宦书香门第。祖父陈宝箴当过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晚清有名的诗人,从小耳濡目染,他就泡在书堆里。1902年,全家去日本,他进当地小学念书,1905年回上海南洋公学附属中学。1911年辛亥革命那会儿,他还在学校目睹街头热闹。1913年,23岁出头就跑去美国哈佛大学读文学,1919年转文理研究院深造印度语文学。 1921年又去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学比较语言学。1918年还挤时间去法国巴黎大学啃蒙古文和藏文。这些年头加起来,国外求学足足18年,他一头扎进学术,从没想过婚事。身体又弱,总觉得自己会拖累别人,就这么单着。1926年,36岁了,应清华国学研究院邀请回国,当导师,和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并肩。行李一落地,他就直奔赵家。 回国头几个月,陈寅恪先在清华工字厅单身宿舍住过,那地方空荡荡的,他收拾几本书就摇头走人。9月搬到南院赵元任家附近,赵家是校园一角的二层小楼。他把自家一半住房让给赵元任夫妇,自己雇个听差管起居,但吃饭全在赵家。赵元任夫妇也没怨言,杨步伟热心肠,帮他洗衣叠被,整理书架。陈寅恪乐在其中,每天三餐热乎乎的,学术聊得投机。这日子过得像借宿的远房亲戚,舒坦极了。他自己也说,愿意有个家,但不愿成家,怕多出一堆麻烦。赵元任夫妇起初随他,几个月下来,杨步伟忍不住劝,总不是长久之计。陈寅恪还是那句,虽然不是永久,但现在很快活。赵元任平时稳重,这次听完,忍不住开玩笑戳他一句,你不能让我太太老管两个家啊。这话虽轻,点醒了陈寅恪。他母亲俞氏刚去世,父亲陈三立从南京寄信催婚,最后一封直说再不娶,就代为聘定。陈寅恪读信时,明白拖不得了,开始认真琢磨。 这事儿搁现在,36岁单身男在清华教书,家世背景都不差,搁相亲节目准火。可陈寅恪那年代,学术圈子小,压力不一样。他专注梵文、藏文、蒙古文这些冷门,国外转战多国,朋友圈子就那么点人。赵元任是老交情,欧洲时就熟,夫妇俩帮他置办家具,生活全包。他住赵家,省心省力,学术上还互相切磋。杨步伟菩萨心肠,快人快语,管家务管得井井有条。陈寅恪体弱多病,早年就自知,怕结婚添乱。父亲陈三立诗名在外,但对儿子婚事急眼,信里字字催促。赵元任那句玩笑话,表面调侃,实际点出长远麻烦。陈寅恪点头后,日子没大变,但心思动了。清华园那会儿,研究院刚建,导师们各有各的忙,他教课之余,还得适应国内环境。单身虽自在,终究不是办法。这段借住时光,成了他人生转折的缓冲。 陈寅恪开始考虑婚事,挚友吴宓最积极。吴宓心地好,乐于帮忙,他挑中钟佩怀,广东蕉岭人,在美术学校学国画。吴宓日记里夸她外貌美,性格豪爽,懂世情,高识解,觉得俩人配。1927年11月5日星期六,吴宓张罗见面,上午11点钟佩怀到,下午1点半散。次日吴宓追问,陈寅恪说喜欢身瘦面长知识分子类型,钟佩怀中等水平,可再见但没深意。吴宓不知,陈寅恪早和唐筼谈上。赵元任夫妇没闲着,早和体育教师郝更生联手做媒,把郝更生女友高仰乔的义姐唐筼介绍来。唐筼1898年生,广西灌阳人,祖父唐景嵩当过台湾巡抚,和陈家门当户对。她毕业金陵女校体育专业,后在北京女高师教书,还指导过许广平。唐筼正好是陈寅恪审美,身材瘦削脸长,谈吐有学识。两人一见投缘,通信频繁,学术生活都聊得来。1928年上海结婚,他38岁,她30岁,晚婚典型。

0 阅读:82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