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河北一位农民捡到了一只“铁水瓢”,谁知道用了15年之后,水瓢表面是越来越亮。有专家偶然发现之后,从农民手里用8元钱买了下来,没想到后来对这只水瓢的估价惊人…… 老刘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不识字,也没见过什么稀罕玩意,他说,刚开始用这水瓢的时候,还觉得有点别扭,瓢沉,瓢硬,瓢碰水不生锈,刮点啥都刮不坏。 时间一久,家里人发现怪事,越用越亮,一般来说,铁器用久了会锈,尤其农村那种水井边、厨房里,天天湿漉漉的环境,别说15年,三年五载铁锈就一层层掉渣。 可这只水瓢,越用越滑,越洗越亮,十五年下来,居然亮得跟镜子似的,瓢底都能照人。 村里人开玩笑说:“老刘家那瓢,是不是金的?” 老刘一听就乐,说:“要是金子,我还用它喂猪不成?” 1979年的一天,事情起了变化,县文物站来村里搞普查,一个姓侯的专家到老刘家借宿,晚饭后他在院子里洗手,顺手拿起那只水瓢,一上手就愣住了。 瓢沉、瓢冷、瓢不锈,他用指甲轻轻一划,发出金属的脆响,他蹲下来仔细看,瓢口虽然崩了,但整体铸造工艺异常精细,瓢身还有几道被磨损的暗纹。 他当时就怀疑这不是普通铁瓢,侯专家回去后没敢打包票,他先把这个“奇瓢”拍了张黑白照片,寄去省里,几位搞冶金史、材料学的老教授一看,也坐不住了。 几个月后,一行人亲自上门,带着磁性测试仪、金属分析笔和放大镜来了,他们在老刘家院子里,一边检验一边激动得直摇头。 这只“铁瓢”,其实是战国时期的精炼青铜器具,铜瓢表面之所以越用越亮,是因为其含锡量极高,经过长期摩擦,表层氧化锡被磨掉,露出原始铜光,而且整个器形为“一体铸造”,壁厚一致,重量分布极均衡。 专家初步判断,这只瓢可能是楚国王室日常用具,在战乱中流落北方,至于怎么到的河北,就得靠考古学家慢慢追了。 老刘是不信这些的,他一边听专家讲,一边嘬着旱烟,嘴里嘟囔:“我这瓢,喂了十几年猪啊……” 专家们笑,说:“您这十几年,可喂出一件国宝。” 这话不假,后来经过国家文物鉴定机构评估,这只战国青铜瓢在当时的估值,保守也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那可是1979年,城里工人一个月工资才三十多块。 侯专家怕老刘不愿意卖,掏出随身带的8元钱,说:“我们站里经费紧,就当收藏了,您看行不行?” 老刘挠挠头,接了钱,还给人包了顿玉米饼加咸菜,谁也没想到,这一瓢的故事,后来进了课本、进了展馆,还上了央视的《国宝档案》。 有人说,老刘是“吃亏”了,用8块钱换走一件文物,那专家是不是占了便宜? 可换句话说,要是没人识货,这瓢可能早就掉沟里了,或者哪天拿去打铁换锅底了,又有谁能保证,它会等来展馆的灯光。 老刘后来也说:“瓢给国家了,咱也体面。” 最有意思的是,老刘家的后人后来去博物馆看这只瓢,他们站在玻璃柜前,看着上面的小牌子写着:“战国时期青铜器,捐赠者:河北饶阳县刘某某,” 那一刻,小孙子问:“爷爷是不是个大人物?” 家里人笑了,说:“不是大人物,是捡到了大宝贝。” 这故事说到底,不是一个瓢的命运转折,而是一次偶然中的必然,它提醒人们,历史有时候就藏在咱们日常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等着被发现、被尊重、被记住。 信息来源:法制文物日历丨一月二十七日 · 汉 “上林共府”铜升
这下暴露了,不仅父母知道了,全国人民都知道了!河北一女子从小就有个怪癖,每次剪指
【154评论】【1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