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0月的一个下午,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附近的菜市场里,一位老太太正在挑选冬笋,她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棉袄,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朴素。[无辜笑] 售货员瞥了一眼她的穿着,好心提醒道:“这冬笋八块钱一斤,您可别看错小数点了。”在那个年代,八块钱足够普通家庭买好几天的菜。 老太太并没有因为这话感到尴尬,平静地说:“那就少要一点吧。”同行的朋友看不下去,私下埋怨:“现在还有谁穿补丁衣服?难怪人家那样对你。” 她却笑了笑:“笑破不笑补,衣服干净就好,有什么好丢人的?” 这位老太太叫何泽慧,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她的丈夫钱三强同样是核物理界的泰斗,但在菜市场里,没人认得出这对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夫妇。 何泽慧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是班里唯一的女生,1940年她获得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二战后在法国从事核物理研究,与居里夫妇的女儿伊伦·约里奥—居里共事。 1948年何泽慧和钱三强放弃了在法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一穷二白的祖国,他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用自制的设备推进中国核物理研究从零起步。 钱三强曾回忆,那时候他们夫妇俩经常为了节省一点实验经费,中午就啃几个馒头对付一餐,何泽慧则说,比起能为国家做点事情,吃什么穿什么都不重要。 1978年中关村科学院新建了几栋条件优越的住宅楼,专门分配给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居住,钱三强的名字赫然在列,分到的是一套宽敞明亮的三居室。 然而面对组织的好意,夫妇俩却连续几次婉拒搬迁,他们的理由很简单:住了这么多年的老房子,虽然冬天暖气不足,夏天闷热难耐,但每一处角落都承载着他们的回忆和感情。 何泽慧说:“这里有我们一起做实验的痕迹,有孩子们成长的足迹,搬到新地方反而不习惯。”钱三强也点头同意:“房子新旧不重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条件。” 他们的这种选择在当时引起了不少议论,有人不理解,认为这是“作秀”;也有人感动,说这才是真正的科学家风范。 2007年春天93岁的何泽慧在那间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里,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程前来看望这位德高望重的老科学家。 温总理走进狭小昏暗的客厅,看到简陋的家具和陈旧的摆设,主动提出要为老人家安排更好的住房条件。 何泽慧却摆摆手:“总理,我在这里住习惯了。这些老家具、老物件都是我和三强一起挑选的,搬走了反而不自在,人老了,更恋旧了。” 她指着墙上发黄的照片说:“这是我们在法国时的合影,这是回国后在实验室的工作照,还有孩子们小时候的照片,这些都搬不走的记忆,比什么都珍贵。” 温总理听后深受感动,握着老人的手说:“您的精神财富确实是搬不走的。” 何泽慧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是中国第一代核物理学家,参与了中国第一个反应堆和第一台加速器的建造,在宇宙射线研究方面做出了开创性贡献。 更难得的是她培养了大批优秀的核物理人才,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但她从不以此自居,总是说自己只是在做应该做的事情。 钱三强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泽慧这个人,从来不把荣誉看得很重,她常说,科学研究的乐趣在过程中,不在结果的掌声里。” 2011年何泽慧在那间伴随了她大半生的老房子里安详离世,她生前的最后一个愿望,就是把自己的科研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继续为科学事业发挥作用。 如今当我们走过中关村的街道,看到那些朴素穿着的老人时,或许应该多一份敬意,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太多像钱三强和何泽慧这样的人,他们用最简单的生活方式,支撑起了最伟大的科学梦想。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国之脊梁!心里装着星辰大海,根本不在乎吃穿用度,致敬何老!” “售货员要是知道眼前这位是‘中国的居里夫人’,估计得后悔自己说过的话。所以真的不能以貌取人。” “破的是衣服,不破的是风骨和情怀。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境界,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学学。” 看了何泽慧先生的故事,对你触动最深的是哪一点,在当今社会你认为“真正的体面”是什么? 官方信源:中国科学院学部与院士
都说他把公司机密卖了,全网都在等他哭爹喊娘、发律师函。结果人家睡醒了,干了件所
【115评论】【106点赞】